(2018/11/19發表於個人臉書)
從大學,碩士,到博士班,我都是唸大氣科學。目前接近博士班畢業的階段,差不多要決定下一步要往哪邊走,但我還在猶豫,還不確定,所以寫篇文章回顧一下我跟大氣科學的過程,審視一下一路以來的過程以及做過的決定。Part I 回顧我從大學到博士班的過程,Part II 講我至今做過的研究,以及如果未來繼續做研究的話想要研究的方向。
我高中時以大氣系為第一志願,不是因為我從小就想當個氣象學家,也不是國高中就對天氣充滿興趣,會自己追風看颱風預報之類,會選大氣系其實是一連串刪去法的結果。高二要選組時,我知道我不想唸一類組(歷史,地理,公民),我也不想碰會動的生物,所以很自然的就選了二類組(物理,化學)。高三要選大學科系時,二類組的選項大概就是電資學院(電機,資工等),工學院(土木,機械等),理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院(大氣,地科)等。我高一時想念土木系,因為覺得能自己蓋房子很酷,但是高一做性向測驗時我的空間感和機械題不怎麼好,PR大概20幾吧,高二的生活科技課的三視圖測驗我也幾乎不會,讓我了解到我的空間感和機械感不好,念工學院可能會很辛苦,所以選科系時第一就刪掉了工學院。我高中參加電子計算機研習社,相比於我的同學們我知道我對寫程式好像沒特別有興趣,也比較喜歡科學的東西,就刪去了電資學院,所以手上剩理學院和地科學院。理學院數學系先刪掉,物理化學覺得他們都在處理很小看不到或很大看不到的東西,像原子,電子,黑洞之類,我比較喜歡能看到的東西,所以理學院也刪掉了。地球科學院,主要是大氣和地科,我不喜歡背石頭名稱,所以地科系刪掉,於是就剩大氣系了。學測申請台大大氣沒上,指考分發時選校考量還是先填了台大的科系,我第一志願填台大大氣,第五志願填台大地理,第六志願填中央大氣,然後我就跑去中央了。
雖然我選大氣系是一連串刪去法的結果,但回頭來看似乎也不大意外。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天氣的元素,像風啊水啊之類的,卡通裡有些角色會放火,會用植物,會丟石頭,但我最喜歡用水和風能量的英雄,像是魔法騎士雷阿斯的龍崎海和魔動王的魔動水王。我國中玩暗黑破壞神II,第一個選的職業是德魯伊,因為它的職業描述很吸引我:『德魯伊教徒同時控制著自然的力量和魔法的精華,他的自然力量賦予他控制火、土和風的能力,和大自然最初的契約允許他支配很多的野獸和植物,召喚鷹、狼、藤蔓,甚至自然界的精靈也要聽命於他。同樣他還可以轉換自己的形態,例如變成一隻巨大的熊或者是一匹可怕的狼,然後用這些形態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力量』。機器人卡通我最喜歡飛機角色,勇者達剛的藍天戰士被七合變體魔王殺掉時我超難過的,不過現在覺得七合變體魔王真是帥爆,還有自帶BGM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NDKndk3tM) 。因為我喜歡風,水,飛機,所以選擇大氣系好像也不是很意外。
在中央,大氣系的課我修了不少,除了必修的大氣動力學,天氣學等,也修了大氣輻射,雲物理,空氣污染,雷達氣象,邊界層氣象,氣候學等等。雖然覺得都還蠻有趣的,但我並沒有對某個科目特別感興趣,所以大三下時在想要去考氣象局還是去唸研究所,因為我的大學成績還不錯,老師們也有問我有沒有打算出國唸書,但我那時候完全不知道。大三下修了系上老師開的測站實習,去了花蓮和蘭嶼氣象站各一週,看看觀測員的生活。去完以後,我知道我可以接受觀測員的生活,但老實說有點制式有點無聊,我想挑戰一下自己能不能做研究,就決定先申請碩士班,看自己喜不喜歡做研究。
申請碩士班時,因為要找指導教授,所以要決定想做什麼方面的研究。我雖然沒有對某個大氣科目或現象特別感興趣,但是大學時當測站觀測員,第一天要記錄雲種雲量的時候,抬頭看天空才發現原來天上有這麼多不同的雲,而且長得跟課本完全不一樣,根本很難歸類到氣象標準的十類雲種內。之後我還去買了一本雲的圖鑑來看,看著各式各樣的雲,看看他們形成的原因覺得很有意思,想要去研究雲,於是碩士班就以雲物理為目標了。台灣大概只有台大陳正平老師是唯一真正在做雲物理的老師,就決定去申請台大大氣碩士班。次要原因是在中央待四年了,想換個環境刺激一下,也想回台北住家裡。
上了台大以後順利找了陳正平老師當指導教授。我的碩士論文是改進全球模式的積雲參數化,當時我是整個group少數幾個做全球模式和積雲參數化的,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積雲參數化的概念,學習跑模式和處理模式資料。陳老師對學生是放牛吃草型,他不會很明確告訴學生要做什麼和該怎麼做,學生需要自己去想。我的碩士班大概就是在五里霧中摸索出一個方向,然後硬著頭皮往前走,幸好最後有順利畢業。我想我的碩士班過程就是個做研究的縮影,從頭學習一個我完全不懂的東西,在茫茫霧中找到自己論文的題目,然後做出一些成果。跑完這個過程,我知道我有能力做研究,也不排斥做研究,但還是不確定要不要繼續唸博士班把研究當作我未來的工作,就先跑去當兵了。
當兵期間在想退伍之後要做什麼,要繼續做大氣研究還是去考氣象局,不過也沒得到結論。有次放假收到乾忠學長的信,問我要不要去中研院當助理,想想退伍就失業了,也沒什麼其他規劃,就決定去中研院上班了。在我開始上班之前,我跑去美國找我在UC Berkeley念博士的姊姊住了一個月,想看看留學生的生活,而且開始上班後就不大可能休那麼長的假了。我姊帶我去看Berkeley,看看超市,參加她同學辦的party,去舊金山和灣區逛逛,還有去LA和Seattle找她唸大氣的朋友,我也遇到幾個我屆數差不多在美國唸大氣博士的同學,所以那次有機會跟大氣PhD博一到博五的人聊天,是個很不錯的經驗。
去完美國以後,我實際體會到出國真的會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會得到很多不同的想法,是待在台灣沒辦法得到的。但是,我也體會到留學生的生活很辛苦,除了課業以外,要自己料理三餐,之前我姊每兩週用行李箱拖衣服去外面洗,家人親戚朋友也不在身邊,是很孤單的。去了美國待了一個月,我沒有因此下定決心出國唸書,也沒有打算絕不出國,我只是清楚的認識到如果我要出國唸書的話,要有足夠強烈的動機,而當時我並沒有那個動機。
在中研院當研究助理那段期間老實說還蠻爽的。工作不會很重,也不常加班,所以下班以後都是自己的時間,我下班回家後通常是看小說和看動畫。我老闆對我很好,事情做完就行,所以我上班時除了工作以外也可以做我想做的事,像是寫bash script小程式,有時候不想工作還可以去院內體育館游個泳轉換一下心情。同事組成相對單純人也都很好,相處起來像是同學而不像是同事。薪水不算太高大概3萬多元,不過我住家裡吃家裡不用負擔家計也很夠用。
不過,當助理基本上沒什麼未來發展性。當了10年助理,還是助理,不會升格為研究員; 薪水隨年資上升,但是天花板也不高; 助理是一年一聘,雖然表現不錯也不大會被趕走,不過總是個臨時性值的工作,要是真的被資遣了,業界通常也不把助理視為工作經驗。其中,我覺得看不到未來發展性是蠻可怕的事,我那時候想要是我40歲了,跟別人介紹自己時說自己是研究助理覺得不大光彩。所以當助理大概半年以後,我就知道這只是個臨時工作,終究還是得找其他工作。
當助理期間,我知道我能接受做研究的生活,但是如果以作研究為工作,還是要有博士訓練才行。我的能力也還不足以獨立做研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還要加強,最重要的是,就算做出了什麼研究成果,我也寫不成paper,所以我打算出國唸PhD,首選是英語系的國家,加強自己英文的寫作和口語能力。即使如此,我並沒有把出國唸PhD視為一定要完成的事,我那時候只打算申請一次,要是沒上的話就去準備氣象高普考。幸運的是,那時候有個UMich的老師來中研院訪問,他知道我要申請PhD,而我的研究經驗跟能力跟他的計畫很符合,他就跟我說申請資料送出去以後跟他說,他會看一下。更幸運的是,我錄取UMich博士班了,一月多就收到錄取通知真的很高興。
唸博士班,與及說是唸書,其實我覺得比較像職前訓練。做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兩件事我想是寫paper跟寫proposal申請經費,最好在博士班就展現你有寫paper的能力,所以要盡量發paper,還要展現你有申請經費的能力,所以要盡量申請獎學金,如果拿到一個競爭激烈的獎學金像NASA或NSF,是個履歷上的大亮點。如果之後想走教職,有些教學經驗最好,還有最好有一些領導經驗,顯示你是個好的領導人。
就是因為留在學術界要做這麼多事,像是研究.教學,寫proposal,指導學生,管理團隊,系上及系外事務等等,而且預期什麼都要做好,是個非常大的壓力。因此每個教授即使已拿到終身職還是超級忙碌,我老闆已拿到終身職但他每天還是工作10幾小時,而且是常態。大部分人對學術界的印象就是工作工作和工作沒有生活,事實上我想也是。
我目前在考慮要不要繼續留在學術界,美國學界完全不考慮,一方面是我想回台灣,另一方面是美國學術界壓力太大我無法承受。回台灣的話壓力也不小,不過至少是在自己生長熟悉的地方。不過要是回台灣,還是希望在研究上教學上能做些貢獻。
寫完落落長的回顧,我發現我做決定時都有一些理由。選大氣系是刪去法結果,唸碩士班是想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做研究,唸博士班是想成為一位獨立的研究員。我並沒有因為分數到了所以唸大氣系,沒有因為身旁其他人唸碩士或出國唸博士而覺得自己也得這樣做,每個決定我都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我所做的任何決定我都毫不後悔。現在面臨即將畢業後要做決定的時候,雖然我還不知道未來該往哪走,但是只要我找到做決定的理由,我就不會後悔。
從大學,碩士,到博士班,我都是唸大氣科學。目前接近博士班畢業的階段,差不多要決定下一步要往哪邊走,但我還在猶豫,還不確定,所以寫篇文章回顧一下我跟大氣科學的過程,審視一下一路以來的過程以及做過的決定。Part I 回顧我從大學到博士班的過程,Part II 講我至今做過的研究,以及如果未來繼續做研究的話想要研究的方向。
我高中時以大氣系為第一志願,不是因為我從小就想當個氣象學家,也不是國高中就對天氣充滿興趣,會自己追風看颱風預報之類,會選大氣系其實是一連串刪去法的結果。高二要選組時,我知道我不想唸一類組(歷史,地理,公民),我也不想碰會動的生物,所以很自然的就選了二類組(物理,化學)。高三要選大學科系時,二類組的選項大概就是電資學院(電機,資工等),工學院(土木,機械等),理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院(大氣,地科)等。我高一時想念土木系,因為覺得能自己蓋房子很酷,但是高一做性向測驗時我的空間感和機械題不怎麼好,PR大概20幾吧,高二的生活科技課的三視圖測驗我也幾乎不會,讓我了解到我的空間感和機械感不好,念工學院可能會很辛苦,所以選科系時第一就刪掉了工學院。我高中參加電子計算機研習社,相比於我的同學們我知道我對寫程式好像沒特別有興趣,也比較喜歡科學的東西,就刪去了電資學院,所以手上剩理學院和地科學院。理學院數學系先刪掉,物理化學覺得他們都在處理很小看不到或很大看不到的東西,像原子,電子,黑洞之類,我比較喜歡能看到的東西,所以理學院也刪掉了。地球科學院,主要是大氣和地科,我不喜歡背石頭名稱,所以地科系刪掉,於是就剩大氣系了。學測申請台大大氣沒上,指考分發時選校考量還是先填了台大的科系,我第一志願填台大大氣,第五志願填台大地理,第六志願填中央大氣,然後我就跑去中央了。
雖然我選大氣系是一連串刪去法的結果,但回頭來看似乎也不大意外。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天氣的元素,像風啊水啊之類的,卡通裡有些角色會放火,會用植物,會丟石頭,但我最喜歡用水和風能量的英雄,像是魔法騎士雷阿斯的龍崎海和魔動王的魔動水王。我國中玩暗黑破壞神II,第一個選的職業是德魯伊,因為它的職業描述很吸引我:『德魯伊教徒同時控制著自然的力量和魔法的精華,他的自然力量賦予他控制火、土和風的能力,和大自然最初的契約允許他支配很多的野獸和植物,召喚鷹、狼、藤蔓,甚至自然界的精靈也要聽命於他。同樣他還可以轉換自己的形態,例如變成一隻巨大的熊或者是一匹可怕的狼,然後用這些形態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力量』。機器人卡通我最喜歡飛機角色,勇者達剛的藍天戰士被七合變體魔王殺掉時我超難過的,不過現在覺得七合變體魔王真是帥爆,還有自帶BGM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NDKndk3tM) 。因為我喜歡風,水,飛機,所以選擇大氣系好像也不是很意外。
在中央,大氣系的課我修了不少,除了必修的大氣動力學,天氣學等,也修了大氣輻射,雲物理,空氣污染,雷達氣象,邊界層氣象,氣候學等等。雖然覺得都還蠻有趣的,但我並沒有對某個科目特別感興趣,所以大三下時在想要去考氣象局還是去唸研究所,因為我的大學成績還不錯,老師們也有問我有沒有打算出國唸書,但我那時候完全不知道。大三下修了系上老師開的測站實習,去了花蓮和蘭嶼氣象站各一週,看看觀測員的生活。去完以後,我知道我可以接受觀測員的生活,但老實說有點制式有點無聊,我想挑戰一下自己能不能做研究,就決定先申請碩士班,看自己喜不喜歡做研究。
申請碩士班時,因為要找指導教授,所以要決定想做什麼方面的研究。我雖然沒有對某個大氣科目或現象特別感興趣,但是大學時當測站觀測員,第一天要記錄雲種雲量的時候,抬頭看天空才發現原來天上有這麼多不同的雲,而且長得跟課本完全不一樣,根本很難歸類到氣象標準的十類雲種內。之後我還去買了一本雲的圖鑑來看,看著各式各樣的雲,看看他們形成的原因覺得很有意思,想要去研究雲,於是碩士班就以雲物理為目標了。台灣大概只有台大陳正平老師是唯一真正在做雲物理的老師,就決定去申請台大大氣碩士班。次要原因是在中央待四年了,想換個環境刺激一下,也想回台北住家裡。
上了台大以後順利找了陳正平老師當指導教授。我的碩士論文是改進全球模式的積雲參數化,當時我是整個group少數幾個做全球模式和積雲參數化的,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積雲參數化的概念,學習跑模式和處理模式資料。陳老師對學生是放牛吃草型,他不會很明確告訴學生要做什麼和該怎麼做,學生需要自己去想。我的碩士班大概就是在五里霧中摸索出一個方向,然後硬著頭皮往前走,幸好最後有順利畢業。我想我的碩士班過程就是個做研究的縮影,從頭學習一個我完全不懂的東西,在茫茫霧中找到自己論文的題目,然後做出一些成果。跑完這個過程,我知道我有能力做研究,也不排斥做研究,但還是不確定要不要繼續唸博士班把研究當作我未來的工作,就先跑去當兵了。
當兵期間在想退伍之後要做什麼,要繼續做大氣研究還是去考氣象局,不過也沒得到結論。有次放假收到乾忠學長的信,問我要不要去中研院當助理,想想退伍就失業了,也沒什麼其他規劃,就決定去中研院上班了。在我開始上班之前,我跑去美國找我在UC Berkeley念博士的姊姊住了一個月,想看看留學生的生活,而且開始上班後就不大可能休那麼長的假了。我姊帶我去看Berkeley,看看超市,參加她同學辦的party,去舊金山和灣區逛逛,還有去LA和Seattle找她唸大氣的朋友,我也遇到幾個我屆數差不多在美國唸大氣博士的同學,所以那次有機會跟大氣PhD博一到博五的人聊天,是個很不錯的經驗。
去完美國以後,我實際體會到出國真的會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會得到很多不同的想法,是待在台灣沒辦法得到的。但是,我也體會到留學生的生活很辛苦,除了課業以外,要自己料理三餐,之前我姊每兩週用行李箱拖衣服去外面洗,家人親戚朋友也不在身邊,是很孤單的。去了美國待了一個月,我沒有因此下定決心出國唸書,也沒有打算絕不出國,我只是清楚的認識到如果我要出國唸書的話,要有足夠強烈的動機,而當時我並沒有那個動機。
在中研院當研究助理那段期間老實說還蠻爽的。工作不會很重,也不常加班,所以下班以後都是自己的時間,我下班回家後通常是看小說和看動畫。我老闆對我很好,事情做完就行,所以我上班時除了工作以外也可以做我想做的事,像是寫bash script小程式,有時候不想工作還可以去院內體育館游個泳轉換一下心情。同事組成相對單純人也都很好,相處起來像是同學而不像是同事。薪水不算太高大概3萬多元,不過我住家裡吃家裡不用負擔家計也很夠用。
不過,當助理基本上沒什麼未來發展性。當了10年助理,還是助理,不會升格為研究員; 薪水隨年資上升,但是天花板也不高; 助理是一年一聘,雖然表現不錯也不大會被趕走,不過總是個臨時性值的工作,要是真的被資遣了,業界通常也不把助理視為工作經驗。其中,我覺得看不到未來發展性是蠻可怕的事,我那時候想要是我40歲了,跟別人介紹自己時說自己是研究助理覺得不大光彩。所以當助理大概半年以後,我就知道這只是個臨時工作,終究還是得找其他工作。
當助理期間,我知道我能接受做研究的生活,但是如果以作研究為工作,還是要有博士訓練才行。我的能力也還不足以獨立做研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還要加強,最重要的是,就算做出了什麼研究成果,我也寫不成paper,所以我打算出國唸PhD,首選是英語系的國家,加強自己英文的寫作和口語能力。即使如此,我並沒有把出國唸PhD視為一定要完成的事,我那時候只打算申請一次,要是沒上的話就去準備氣象高普考。幸運的是,那時候有個UMich的老師來中研院訪問,他知道我要申請PhD,而我的研究經驗跟能力跟他的計畫很符合,他就跟我說申請資料送出去以後跟他說,他會看一下。更幸運的是,我錄取UMich博士班了,一月多就收到錄取通知真的很高興。
唸博士班,與及說是唸書,其實我覺得比較像職前訓練。做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兩件事我想是寫paper跟寫proposal申請經費,最好在博士班就展現你有寫paper的能力,所以要盡量發paper,還要展現你有申請經費的能力,所以要盡量申請獎學金,如果拿到一個競爭激烈的獎學金像NASA或NSF,是個履歷上的大亮點。如果之後想走教職,有些教學經驗最好,還有最好有一些領導經驗,顯示你是個好的領導人。
就是因為留在學術界要做這麼多事,像是研究.教學,寫proposal,指導學生,管理團隊,系上及系外事務等等,而且預期什麼都要做好,是個非常大的壓力。因此每個教授即使已拿到終身職還是超級忙碌,我老闆已拿到終身職但他每天還是工作10幾小時,而且是常態。大部分人對學術界的印象就是工作工作和工作沒有生活,事實上我想也是。
我目前在考慮要不要繼續留在學術界,美國學界完全不考慮,一方面是我想回台灣,另一方面是美國學術界壓力太大我無法承受。回台灣的話壓力也不小,不過至少是在自己生長熟悉的地方。不過要是回台灣,還是希望在研究上教學上能做些貢獻。
寫完落落長的回顧,我發現我做決定時都有一些理由。選大氣系是刪去法結果,唸碩士班是想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做研究,唸博士班是想成為一位獨立的研究員。我並沒有因為分數到了所以唸大氣系,沒有因為身旁其他人唸碩士或出國唸博士而覺得自己也得這樣做,每個決定我都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我所做的任何決定我都毫不後悔。現在面臨即將畢業後要做決定的時候,雖然我還不知道未來該往哪走,但是只要我找到做決定的理由,我就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