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5發表於個人臉書)
時間很快,來美國念大氣博士班已經兩年了。通過了資格考,順利完成了一個階段,也是個好時機回顧一下這兩年的生活。我很喜歡回顧自己的過去,不管是高中大學研究所當兵中研院到現在,因為這些過程形塑出我這個人目前的樣子,藉由過去了解自己,進而知道未來想做什麼,確立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這篇文章大概包含四部分,出國前自己的期許,在美國的收穫,未來期待和雜想。文章很長,請先有心理準備。
------
會選擇出國唸書最大的動機是想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研究員,我指的獨當一面是能夠自己去尋找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然後獲得一些成果,發表成paper並且能給個有內容的演講,能獨立完成這些事才是一個合格的研究員。在學術圈,英文的書寫和口語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美國更是個學術研究的重鎮,也因此我選擇來美國唸書,期許學到尖端的學術研究,並且改進自己的英文能力。
除了加強自己的學術能力以外,出國的生活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難得有機會在別的國家待好幾年,所見所聞會跟觀光客完全不同,會看到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更多的一面。美國是個多元民族的社會,密西根大學更是匯集了世界上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我期待認識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希望在交流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視野,知道世界上不同的人事物,也去學習其他人怎麼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另外,一個人在外,大小瑣事都必須自己處理,特別是在一個陌生,語言不大通的國度,藉此訓練自己獨立生活。
嗯...真是不錯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在出國之前,我預期來美國會有100分的成長的話,過了兩年實際上可能只有70分吧。理由很簡單,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想加強英文,想多唸點書,想多做點研究,想多認識朋友,想出去玩,想睡覺,想打混,都只能競逐有限的時間,不可能貪心的每個都想做,勢必得做取捨。不過也當有這麼多事情可以選擇的時候,才會去思考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也才會體會到自己是多麼幸運,因為很多事情其實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我有個還算健康的身體,出生在一個父母重視教育的家庭,家計也不用我擔心,我才能自由的選擇我想唸什麼想做什麼,才能就這樣跑出國唸書,而不是得留在台灣養家活口。我當然也有努力,但是更多的是來自家人和別人的幫助,能出國唸書真的是一種特權(privilege),絕對絕對要認識到這個事實。
------
來說說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吧。
說老實話,這兩年我在學術上遇到的挑戰不大。因為我花很多時間在修課,老師也知道所以給我的研究壓力沒那麼大,我還是有做點研究,不過都能夠靠我之前的學過的東西解決。平心而論,這兩年我在學術上的挑戰還比不上我在唸碩士班的時候,那時真的是從頭學起,不管是程式工具,數值模式和專有名詞,真的是在五里霧中摸出一篇我還蠻滿意的碩士論文。因為有過碩士經驗,覺得博士班應該要向更高的牆挑戰才是,畢竟博士過程應該一定要比碩士班更有挑戰性,更加掙扎更加想破頭才對,現在課也修完了,好好面對挑戰吧。
美國研究所的課比起台灣重上許多。幾乎每堂課每週都有作業,常常一個作業寫完又要寫另一份作業,過得很充實不過也很累就是。修過這樣的課以後,覺得台灣大學生真的過太爽了,作業不多,如果只想過的話考前唸個書就好。我們系上的課大部分我之前都有學過,所以沒學到多少特別新的東西,比較有趣的是修了一堂偏政策面的課(CLIMATE 586),在討論該怎麼有效的傳達科學訊息給大眾和決策者(ex: 降雨機率,氣候變遷估算)。我還修了一堂國際環境政策的課(NRE 563),地球環境真的被破壞的很厲害,不過也有一些人努力在保護環境,不過整體來說我對環境未來還是蠻悲觀的。因為人口一直增加,一直想過富裕的生活,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而且人對未來發生的事是很不敏感的,先活在當下比較重要,總總因素加起來就是環境是前幾個會被犧牲的東西,唉。在那門環境政策課我學到很重要的兩個觀念:一是環境問題不只是討論自然環境,勞工權,婦女權,食物取得問題,公平性問題常常一起跟著出現,所以很難處理。二是要永續(sustainable)的話,一定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不是劃個保護區保護生態就沒事了,要是政府沒錢或無法有效管理的話,自然生態還是一樣遭受破壞,所以要找個方法能永續的保護生態,可能是發展旅遊或讓當地人參與或其他方式。我還有個有趣的發現,修完這門環境政策課後感覺可以立刻應用知識到真實的案例上,試圖去解決各地的環境問題,充滿雄心壯志,但是修完我們系上的課像流力,輻射,資料處理後,除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可以用到自己的研究上以後就沒了,沒有『把這些知識立刻用到真實世界來解決問題,幫助地球和人們』的壯志。這大概就是基礎科學和應用學門的不同吧。
英文的高牆遠超過我的想像,而且我真的很討厭英文。對我來說,不是丟在美國英文就會自然而然的進步到能流利的聽說讀寫的程度。想讓英文進步,絕對需要花時間練習,絕對需要知道自己的錯誤,然後去改正,就像我們小時候學中文一樣。時常對英文感到挫折,想說點什麼或想寫些什麼但做不到就會很煩躁,覺得都來兩年了英文還是很廢,心情很差。不過換個角度想,我知道到有這些問題,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解決了,美國練習英文的資源還是比台灣多很多,學校有開英文課和各式活動,我現在也跟一個認真學中文的美國老先生練習中/英文,目標要讓自己每天都有英文在進步的感覺。
這邊研究生的生活跟我在碩士班時蠻不一樣的。在台灣,我基本上都待在實驗室裡,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沒去管其他事,也只跟自己實驗室的人比較熟,不大認識同屆或是整個系上的研究生。在這邊,不管是學校,院,和系上都辦了很多的社交活動,創造場合讓不同研究生有認識交流的機會。我們系上也有很多活動,像是夏天烤肉,慶祝農曆新年,萬聖節刻南瓜,天氣討論,練習給5分鐘的小演講,做新生手冊,宗教信仰討論,之前還有讀paper團,都是學生自己自發的,有什麼想法的話也可以提出和實行。除此之外,有講者來的話都會安排跟學生午餐,系上在聘新老師的時候,也都安排候選人跟學生午餐,在一個比較輕鬆的氣氛下跟這些厲害的人聊天。這些活動基本上我都會參加,因為很有趣,在研究和課業之餘轉換一下心情也很不錯。
在這兩年,我認識了系上中國人和一些基督徒,改變我原先對他們的印象,增廣了自己的想法和視野。
我們系上的中國人都很好相處。他們知道我從台灣來,常常跟我討論政治問題,我也從中收獲很多。中國的網路其實比我以為的要自由很多,當然他們不能用Google,有些關鍵字像六四也會被屏蔽掉,有時候會被刪帖,但除此之外,罵共產黨的,時事討論的,各種不同論點互相交鋒,完全不輸自由民主國家。而且這個時代,刪帖其實沒啥用,有些人早就截圖備份了,而且就算網路被封,訊息還是傳很快的,我同學都說中國人情報是在飯桌上交流的,吃頓飯情報就從這傳那了。跟他們討論時我也重新思考了民主制度,台灣一直誇耀自己的民主,好像民主就是最好最棒的制度一樣,但真的是如此嗎?我來的第一年剛好是美國要準備總統大選,美國政治光譜的對立比我想像中還要嚴重,美國已是老牌民主國家了,但只看立場的對立還是存在,而且有加深的趨勢,如果民主只是加深而不是消除人民的對立,我覺得這是民主很大很大的問題。我一直很喜歡一個論點,中國是共產專制,政府做不好的話人民第一個罵的是制度,這是中共不樂見的,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安撫人民,決策上也會比較有點遠見。台灣呢,政府做不好第一個是罵總統和執政黨,而比較少去檢討我們的制度到底哪裡出問題,為什麼會選出一堆牛鬼蛇神般的立法委員。用我同學的話總結我們的政治討論,重點在經濟,經濟搞好人民生活過得好的話,其實沒有人會很在意是民主還是獨裁,Trump當選是看他有沒有辦法搞好美國經濟,蔡英文當選也是因為台灣經濟不好。
我意外認識了一群很好的基督徒。我去年參加了一個討論生命重要問題的團體,我們第一次聚會就討論『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What’s the purpose of life?)』,之後還討論了道德,愛,錢,追逐夢想,信心,原諒等議題。發起人是一個美國大學生,他是很虔誠的基督徒,討論過程中他常常提供基督教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也在這團體認識了好幾個基督徒。他們人都很好,所以之後我就常常去參加他們的查經或其他活動,跟他們相處的過程讓我對基督教改觀。我本來不大喜歡基督教,部分是因為大學修的基督教概論,我實在無法同意聖經上的一些想法,太以人為本了,部分是因為在台灣遇到好幾次太積極的傳教士,即使我一臉沒興趣還是一直纏著我講東講西,就對基督教印象不大好。但我認識的這些基督徒,他們都很有友善,最棒的是,他們不會強迫我相信任何東西,即使我不是基督徒但他們都很歡迎我參加他們的活動,像是玩Frisbee(一種飛盤),看球賽,生營火,感恩節之類的。我還認識了一個跑去中國傳教的美國女生,讓我覺得他們所相信的神是有某種力量的,所以讓他們會這麼友善的待人,所以讓他們願意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傳教。我覺得教會的目的就是聯繫人群,我遇到好幾個剛來這邊工作或唸書的人,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讓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可以認識其他人,互相幫忙。對華人而言,人聚集起來是因為血緣或地緣,在這邊,基督教也扮演了把人們聚集起來的角色。
在美國生活,需要去處理生活大小瑣事,像是買菜,洗衣,煮飯,家裡東西壞了要報修,報稅,打客服電話,出去玩或開會等等。另外,也要學習獨處。因為在美國一個人的時間真的很多,在壓力很大或是傷心難過焦慮的時候,不像台灣一樣可以很快找到別人傾訴,大部分時候需要自己先面對處理,找到方法發洩。我本來就有點孤僻,所以獨處對我不是問題,我本來以為這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事,但有認識很需要安全感,一個人在家會胡思亂想的人,他的情緒就很容易被大小事影響。我是覺得能自己掌握情緒比較好,如果情緒太容易受別人影響,鑽牛角尖或想不開的機率會大一點,甚至做出一些不好的事。
我很高興能到密西根大學,能到Ann Arbor唸書。這邊的空氣好環境好樹又很多,市區有很多餐館,治安也很好,是個住起來很舒服的地方。冬天是蠻冷的,不過身為一個唸大氣科學的人,能夠親眼看到下雪,結冰,冰雹是很開心的。密西根大學是大學校,修課的選擇很多,除了常見的工學院,理學院,文法商學院還有戲劇音樂舞蹈學院,所以常常有免費的音樂或戲劇表演可看。UM的體育也很強,秋天可以看美式足球,冬天可以看籃球,是很不錯的生活體驗。在美國不同學校唸書體會也完全不同,有朋友他們整間學校的台灣人不到5人,他是他們系上唯一的華人,可能比較接近出國唸書的氛圍吧,不過我在那邊的話一定會感覺很寂寞。還有朋友他們台灣同學間關係相當緊密,更好的是他們跟那邊長輩關係也很好,我很羨慕那樣的氣氛。
不過來美國這兩年我也錯過了很多事情。即使現在通訊很方便,沒辦法親身參與還是差很多。我奶奶去年過世,我外公今年過世,而我因為有事不能立刻回去,所以我只參加了我奶奶的告別式和我外公的百日。不能見到他們最後一面當然有點遺憾,但最令我難過的是,在長輩過世整個家族都很傷心的時候,我沒辦法陪伴在他們身邊,少一個人手幫忙真的差很多。我姊姊去年生了小孩,去年回去的時候,我外甥還只會躺著,今年回去已經會走會吃飯會表達意見了,小孩子真的長很快,錯過看到他成長的過程我覺得很可惜。除了家人以外,也錯過不少朋友的活動,像是同學會,同學的婚禮或各自近況之類的,雖然回台灣都會四處找朋友,但一次就得更新很大量的訊息,常常一下子就忘記了。
-----
接下來談談未來的期待。
我希望再2年到2年半畢業,之後就要找工作,展現自己是獨當一面的研究員的時刻了。想想還蠻恐怖的,因為我的前兩年咻的一下就過了,好像也沒什麼長進,所以之後可能也是咻的一下就畢業了,要在有限的時間盡量充實自己,這是未來的課題。
首先當然是加強研究和英文能力。課修完了,要把全部心力投注在研究上,去面對有挑戰性的問題,要做到把腦袋快燒壞的程度才行。想想畢業時自己希望成為哪方面的專家,想想畢業以後可以做什麼樣的研究,多多認識人,尋求可能合作的機會和想法。同時,也不能只龜在學術的高塔裡,要去把知識傳達給更多人,特別是那些相對弱勢的人,也要讓社會和整個地球環境變得更好。英文也是重點項目之一,加強英文溝通和書寫能力,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過程,可是如果想待在學術界,那是逃也逃不掉的夢靨,既然逃不了,就只能面對了。
再來是善用密西根大學的資源。密西根大學是很多元的學校,有不同的系所,有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背景的人,但我還沒好好善用這個優勢。所以從這暑假開始,我參加了一個國際學生社團,Graduate Rackham International (GRIN),他們會舉辦一些社交和學術活動,能跟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一起辦活動,我想我會從中學習到很多。我也打算多參加系上的活動,系上的同學們都是日後的同事和合作對象,是很重要的人脈來源。不管在GRIN或系上,期許自己能發起和舉辦一些活動。參加這邊的社團就像大學時候參加活動一樣,要花時間下去才有可能有收穫。
最後是照顧健康。我一直很得意來美國兩年,雖然課程和研究壓力都不小,但我幾乎每天都睡足8小時以上,也很少熬夜,晚於1點睡的次數大概兩隻手數得出來。吃飯也幾乎都自己煮,青菜水果吃了不少,體重跟我出國那年差不多,對於30歲的人來說是不錯的成就。不過幾乎沒什麼運動,頂多就是每天走路來回系館,一天大概走3公里左右,還是不夠,要鞭策自己運動才行。
最後最後小小的願望是找到另一半。我知道即使沒有戀人沒有另一半,我還是可以過得很快樂,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人一起分享人生,希望能夠共同養育子女,養兒育女非常非常辛苦,但所得到的快樂也是很多很多。在美國,遇到合適對象的機會少很多(我比較偏好能講中文的人),我也不是很積極很主動,但還是希望能遇到不錯的人,而我也有勇氣踏出去,這次不會再搏不起來了。
-----
最後是雜七雜八的感想。
我一直很慶幸我在台灣唸完碩士和在中研院做了兩年才出國,雖然年紀大了一點,旁邊都是22-25的小毛頭讓我常常感慨歲月。不過因為我很多東西都學過了,像是看paper和程式工具,所以我相對有更多時間去做別的事情和參加課外活動,如果我大學一畢業就出國應該直接被課業和研究壓死在地上吧。
出國唸PhD會比較有危機意識,而且老實說,校名也有影響。會有危機意識是因為知道旁邊的同學們都是未來的競爭對手,別的不說,光英文能力就被屌打了,所以會比較有危機意識,知道未來工作競爭會多麼激烈。學校的名聲也有差,即使是同樣的研究,掛密西根大學和掛阿里不達大學,直接影響別人願不願意花時間看的意願,特別是對研究生和剛畢業的學生而言。這其實不大好,研究應該要是看內容而不是看人名和學校,不過現在一下還改不了,就要去善用自己名校的優勢。
台灣的未來我感到很憂心。我不打算討論低薪,房價,年金改革,健保,一例一休,環保,兩岸,前瞻計畫等問題,我想說的是,我看不到台灣人一起合作面對這些挑戰的情景。台灣的情勢很嚴峻,對內,我們有人口和產業轉型問題,對外,有越來越強的中國和一路發展的東南亞,台灣的相對優勢一直在降低。但是我們的政府和民眾,還是互相打來打去,最糟的是一直貼標籤,台灣人外省人,統派獨派,勞方資方,老人年輕人,同婚恐同,9.2覺青之類,很多人只看立場卻不去理性討論問題,國家一直在空轉,國人越來越不滿,看不到希望在哪,很慘。台灣是個相當均勻的社會,卻連互相合作一起處理問題都做不到,真的讓我很難過。
國際觀。常常聽到有人在強調國際視野,不過到底什麼叫國際觀?理想上,知道世界所有地方所有人的歷史,還不能只是官方版的歷史,是盡可能客觀的歷史,然後對現今發生的事和趨勢瞭如指掌。不過這實在是太難了,我覺得國際觀最基本的精神是,知道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用同理心去對待每個人,然後要有開放的心態。我一直很喜歡剛來的時候一堂介紹美國文化的演講,講者第一句話就說,今天所講的只是『普遍』來說的美國文化,美國很大,每個人個性和成長背景都不同,要視他們為獨立個體來對待,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以前常聽到美國大學生多有想法,美國教育教他們要探索自己,部分是事實,我遇過很有想法的大學生,也遇到在猶豫要不要唸碩士,煩惱和台灣大學生一樣的人。中國人也是,有渴望自由民主的中國人,也有讓共產黨做做看的人,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現在聽到美國人都怎樣怎樣,中國人都怎樣怎樣,台灣人怎樣怎樣,伊斯蘭教都怎樣怎樣,基督教都怎樣怎樣,我覺得沒什麼討論價值,因為部分人是,部分人不是,即使遇到100個說是的美國人,也不代表剩下三億人想法跟他們一模一樣,我們都是以管窺天,不要把所見所聞過度延伸了。
來美國這兩年,因為見識到很多新的事物,我好像多了點故事和經驗可以說,隱隱覺得自己也比較有自信。但我一直警惕自己,千萬不能自滿。真的不是出國就比較了不起,真的不是學歷高就比較了不起,真的不是錢賺比較多,有很多特別的人生經驗就比較了不起。到最後,還是看你對人處事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態度。我一直很佩服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都沒讀什麼書,也沒出過幾次國,沒什麼很酷的經驗,沒什麼名氣也沒賺很多錢,但他們在很辛苦的背景下成長,即使如此,還是擠出心力養育子女到我們這一代下一代,他們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即使再厲害,還是要謙卑,因為沒有人是絕對優劣的。
總結來說,我來美國唸書這兩年過得相當愉快,學到很多東西,也遇到很多挫折。在剩下的博士班日子,希望研究上有所突破,希望英文能力有所改善,希望身體保持健康,希望學到更多更多新東西,希望能找到另一半,希望日子過的很愉快,希望家人和朋友們平安健康。
時間很快,來美國念大氣博士班已經兩年了。通過了資格考,順利完成了一個階段,也是個好時機回顧一下這兩年的生活。我很喜歡回顧自己的過去,不管是高中大學研究所當兵中研院到現在,因為這些過程形塑出我這個人目前的樣子,藉由過去了解自己,進而知道未來想做什麼,確立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這篇文章大概包含四部分,出國前自己的期許,在美國的收穫,未來期待和雜想。文章很長,請先有心理準備。
------
會選擇出國唸書最大的動機是想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研究員,我指的獨當一面是能夠自己去尋找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然後獲得一些成果,發表成paper並且能給個有內容的演講,能獨立完成這些事才是一個合格的研究員。在學術圈,英文的書寫和口語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美國更是個學術研究的重鎮,也因此我選擇來美國唸書,期許學到尖端的學術研究,並且改進自己的英文能力。
除了加強自己的學術能力以外,出國的生活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難得有機會在別的國家待好幾年,所見所聞會跟觀光客完全不同,會看到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更多的一面。美國是個多元民族的社會,密西根大學更是匯集了世界上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我期待認識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希望在交流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視野,知道世界上不同的人事物,也去學習其他人怎麼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另外,一個人在外,大小瑣事都必須自己處理,特別是在一個陌生,語言不大通的國度,藉此訓練自己獨立生活。
嗯...真是不錯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在出國之前,我預期來美國會有100分的成長的話,過了兩年實際上可能只有70分吧。理由很簡單,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想加強英文,想多唸點書,想多做點研究,想多認識朋友,想出去玩,想睡覺,想打混,都只能競逐有限的時間,不可能貪心的每個都想做,勢必得做取捨。不過也當有這麼多事情可以選擇的時候,才會去思考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也才會體會到自己是多麼幸運,因為很多事情其實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我有個還算健康的身體,出生在一個父母重視教育的家庭,家計也不用我擔心,我才能自由的選擇我想唸什麼想做什麼,才能就這樣跑出國唸書,而不是得留在台灣養家活口。我當然也有努力,但是更多的是來自家人和別人的幫助,能出國唸書真的是一種特權(privilege),絕對絕對要認識到這個事實。
------
來說說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吧。
說老實話,這兩年我在學術上遇到的挑戰不大。因為我花很多時間在修課,老師也知道所以給我的研究壓力沒那麼大,我還是有做點研究,不過都能夠靠我之前的學過的東西解決。平心而論,這兩年我在學術上的挑戰還比不上我在唸碩士班的時候,那時真的是從頭學起,不管是程式工具,數值模式和專有名詞,真的是在五里霧中摸出一篇我還蠻滿意的碩士論文。因為有過碩士經驗,覺得博士班應該要向更高的牆挑戰才是,畢竟博士過程應該一定要比碩士班更有挑戰性,更加掙扎更加想破頭才對,現在課也修完了,好好面對挑戰吧。
美國研究所的課比起台灣重上許多。幾乎每堂課每週都有作業,常常一個作業寫完又要寫另一份作業,過得很充實不過也很累就是。修過這樣的課以後,覺得台灣大學生真的過太爽了,作業不多,如果只想過的話考前唸個書就好。我們系上的課大部分我之前都有學過,所以沒學到多少特別新的東西,比較有趣的是修了一堂偏政策面的課(CLIMATE 586),在討論該怎麼有效的傳達科學訊息給大眾和決策者(ex: 降雨機率,氣候變遷估算)。我還修了一堂國際環境政策的課(NRE 563),地球環境真的被破壞的很厲害,不過也有一些人努力在保護環境,不過整體來說我對環境未來還是蠻悲觀的。因為人口一直增加,一直想過富裕的生活,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而且人對未來發生的事是很不敏感的,先活在當下比較重要,總總因素加起來就是環境是前幾個會被犧牲的東西,唉。在那門環境政策課我學到很重要的兩個觀念:一是環境問題不只是討論自然環境,勞工權,婦女權,食物取得問題,公平性問題常常一起跟著出現,所以很難處理。二是要永續(sustainable)的話,一定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不是劃個保護區保護生態就沒事了,要是政府沒錢或無法有效管理的話,自然生態還是一樣遭受破壞,所以要找個方法能永續的保護生態,可能是發展旅遊或讓當地人參與或其他方式。我還有個有趣的發現,修完這門環境政策課後感覺可以立刻應用知識到真實的案例上,試圖去解決各地的環境問題,充滿雄心壯志,但是修完我們系上的課像流力,輻射,資料處理後,除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可以用到自己的研究上以後就沒了,沒有『把這些知識立刻用到真實世界來解決問題,幫助地球和人們』的壯志。這大概就是基礎科學和應用學門的不同吧。
英文的高牆遠超過我的想像,而且我真的很討厭英文。對我來說,不是丟在美國英文就會自然而然的進步到能流利的聽說讀寫的程度。想讓英文進步,絕對需要花時間練習,絕對需要知道自己的錯誤,然後去改正,就像我們小時候學中文一樣。時常對英文感到挫折,想說點什麼或想寫些什麼但做不到就會很煩躁,覺得都來兩年了英文還是很廢,心情很差。不過換個角度想,我知道到有這些問題,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解決了,美國練習英文的資源還是比台灣多很多,學校有開英文課和各式活動,我現在也跟一個認真學中文的美國老先生練習中/英文,目標要讓自己每天都有英文在進步的感覺。
這邊研究生的生活跟我在碩士班時蠻不一樣的。在台灣,我基本上都待在實驗室裡,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沒去管其他事,也只跟自己實驗室的人比較熟,不大認識同屆或是整個系上的研究生。在這邊,不管是學校,院,和系上都辦了很多的社交活動,創造場合讓不同研究生有認識交流的機會。我們系上也有很多活動,像是夏天烤肉,慶祝農曆新年,萬聖節刻南瓜,天氣討論,練習給5分鐘的小演講,做新生手冊,宗教信仰討論,之前還有讀paper團,都是學生自己自發的,有什麼想法的話也可以提出和實行。除此之外,有講者來的話都會安排跟學生午餐,系上在聘新老師的時候,也都安排候選人跟學生午餐,在一個比較輕鬆的氣氛下跟這些厲害的人聊天。這些活動基本上我都會參加,因為很有趣,在研究和課業之餘轉換一下心情也很不錯。
在這兩年,我認識了系上中國人和一些基督徒,改變我原先對他們的印象,增廣了自己的想法和視野。
我們系上的中國人都很好相處。他們知道我從台灣來,常常跟我討論政治問題,我也從中收獲很多。中國的網路其實比我以為的要自由很多,當然他們不能用Google,有些關鍵字像六四也會被屏蔽掉,有時候會被刪帖,但除此之外,罵共產黨的,時事討論的,各種不同論點互相交鋒,完全不輸自由民主國家。而且這個時代,刪帖其實沒啥用,有些人早就截圖備份了,而且就算網路被封,訊息還是傳很快的,我同學都說中國人情報是在飯桌上交流的,吃頓飯情報就從這傳那了。跟他們討論時我也重新思考了民主制度,台灣一直誇耀自己的民主,好像民主就是最好最棒的制度一樣,但真的是如此嗎?我來的第一年剛好是美國要準備總統大選,美國政治光譜的對立比我想像中還要嚴重,美國已是老牌民主國家了,但只看立場的對立還是存在,而且有加深的趨勢,如果民主只是加深而不是消除人民的對立,我覺得這是民主很大很大的問題。我一直很喜歡一個論點,中國是共產專制,政府做不好的話人民第一個罵的是制度,這是中共不樂見的,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安撫人民,決策上也會比較有點遠見。台灣呢,政府做不好第一個是罵總統和執政黨,而比較少去檢討我們的制度到底哪裡出問題,為什麼會選出一堆牛鬼蛇神般的立法委員。用我同學的話總結我們的政治討論,重點在經濟,經濟搞好人民生活過得好的話,其實沒有人會很在意是民主還是獨裁,Trump當選是看他有沒有辦法搞好美國經濟,蔡英文當選也是因為台灣經濟不好。
我意外認識了一群很好的基督徒。我去年參加了一個討論生命重要問題的團體,我們第一次聚會就討論『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What’s the purpose of life?)』,之後還討論了道德,愛,錢,追逐夢想,信心,原諒等議題。發起人是一個美國大學生,他是很虔誠的基督徒,討論過程中他常常提供基督教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也在這團體認識了好幾個基督徒。他們人都很好,所以之後我就常常去參加他們的查經或其他活動,跟他們相處的過程讓我對基督教改觀。我本來不大喜歡基督教,部分是因為大學修的基督教概論,我實在無法同意聖經上的一些想法,太以人為本了,部分是因為在台灣遇到好幾次太積極的傳教士,即使我一臉沒興趣還是一直纏著我講東講西,就對基督教印象不大好。但我認識的這些基督徒,他們都很有友善,最棒的是,他們不會強迫我相信任何東西,即使我不是基督徒但他們都很歡迎我參加他們的活動,像是玩Frisbee(一種飛盤),看球賽,生營火,感恩節之類的。我還認識了一個跑去中國傳教的美國女生,讓我覺得他們所相信的神是有某種力量的,所以讓他們會這麼友善的待人,所以讓他們願意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傳教。我覺得教會的目的就是聯繫人群,我遇到好幾個剛來這邊工作或唸書的人,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讓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可以認識其他人,互相幫忙。對華人而言,人聚集起來是因為血緣或地緣,在這邊,基督教也扮演了把人們聚集起來的角色。
在美國生活,需要去處理生活大小瑣事,像是買菜,洗衣,煮飯,家裡東西壞了要報修,報稅,打客服電話,出去玩或開會等等。另外,也要學習獨處。因為在美國一個人的時間真的很多,在壓力很大或是傷心難過焦慮的時候,不像台灣一樣可以很快找到別人傾訴,大部分時候需要自己先面對處理,找到方法發洩。我本來就有點孤僻,所以獨處對我不是問題,我本來以為這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事,但有認識很需要安全感,一個人在家會胡思亂想的人,他的情緒就很容易被大小事影響。我是覺得能自己掌握情緒比較好,如果情緒太容易受別人影響,鑽牛角尖或想不開的機率會大一點,甚至做出一些不好的事。
我很高興能到密西根大學,能到Ann Arbor唸書。這邊的空氣好環境好樹又很多,市區有很多餐館,治安也很好,是個住起來很舒服的地方。冬天是蠻冷的,不過身為一個唸大氣科學的人,能夠親眼看到下雪,結冰,冰雹是很開心的。密西根大學是大學校,修課的選擇很多,除了常見的工學院,理學院,文法商學院還有戲劇音樂舞蹈學院,所以常常有免費的音樂或戲劇表演可看。UM的體育也很強,秋天可以看美式足球,冬天可以看籃球,是很不錯的生活體驗。在美國不同學校唸書體會也完全不同,有朋友他們整間學校的台灣人不到5人,他是他們系上唯一的華人,可能比較接近出國唸書的氛圍吧,不過我在那邊的話一定會感覺很寂寞。還有朋友他們台灣同學間關係相當緊密,更好的是他們跟那邊長輩關係也很好,我很羨慕那樣的氣氛。
不過來美國這兩年我也錯過了很多事情。即使現在通訊很方便,沒辦法親身參與還是差很多。我奶奶去年過世,我外公今年過世,而我因為有事不能立刻回去,所以我只參加了我奶奶的告別式和我外公的百日。不能見到他們最後一面當然有點遺憾,但最令我難過的是,在長輩過世整個家族都很傷心的時候,我沒辦法陪伴在他們身邊,少一個人手幫忙真的差很多。我姊姊去年生了小孩,去年回去的時候,我外甥還只會躺著,今年回去已經會走會吃飯會表達意見了,小孩子真的長很快,錯過看到他成長的過程我覺得很可惜。除了家人以外,也錯過不少朋友的活動,像是同學會,同學的婚禮或各自近況之類的,雖然回台灣都會四處找朋友,但一次就得更新很大量的訊息,常常一下子就忘記了。
-----
接下來談談未來的期待。
我希望再2年到2年半畢業,之後就要找工作,展現自己是獨當一面的研究員的時刻了。想想還蠻恐怖的,因為我的前兩年咻的一下就過了,好像也沒什麼長進,所以之後可能也是咻的一下就畢業了,要在有限的時間盡量充實自己,這是未來的課題。
首先當然是加強研究和英文能力。課修完了,要把全部心力投注在研究上,去面對有挑戰性的問題,要做到把腦袋快燒壞的程度才行。想想畢業時自己希望成為哪方面的專家,想想畢業以後可以做什麼樣的研究,多多認識人,尋求可能合作的機會和想法。同時,也不能只龜在學術的高塔裡,要去把知識傳達給更多人,特別是那些相對弱勢的人,也要讓社會和整個地球環境變得更好。英文也是重點項目之一,加強英文溝通和書寫能力,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過程,可是如果想待在學術界,那是逃也逃不掉的夢靨,既然逃不了,就只能面對了。
再來是善用密西根大學的資源。密西根大學是很多元的學校,有不同的系所,有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背景的人,但我還沒好好善用這個優勢。所以從這暑假開始,我參加了一個國際學生社團,Graduate Rackham International (GRIN),他們會舉辦一些社交和學術活動,能跟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一起辦活動,我想我會從中學習到很多。我也打算多參加系上的活動,系上的同學們都是日後的同事和合作對象,是很重要的人脈來源。不管在GRIN或系上,期許自己能發起和舉辦一些活動。參加這邊的社團就像大學時候參加活動一樣,要花時間下去才有可能有收穫。
最後是照顧健康。我一直很得意來美國兩年,雖然課程和研究壓力都不小,但我幾乎每天都睡足8小時以上,也很少熬夜,晚於1點睡的次數大概兩隻手數得出來。吃飯也幾乎都自己煮,青菜水果吃了不少,體重跟我出國那年差不多,對於30歲的人來說是不錯的成就。不過幾乎沒什麼運動,頂多就是每天走路來回系館,一天大概走3公里左右,還是不夠,要鞭策自己運動才行。
最後最後小小的願望是找到另一半。我知道即使沒有戀人沒有另一半,我還是可以過得很快樂,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人一起分享人生,希望能夠共同養育子女,養兒育女非常非常辛苦,但所得到的快樂也是很多很多。在美國,遇到合適對象的機會少很多(我比較偏好能講中文的人),我也不是很積極很主動,但還是希望能遇到不錯的人,而我也有勇氣踏出去,這次不會再搏不起來了。
-----
最後是雜七雜八的感想。
我一直很慶幸我在台灣唸完碩士和在中研院做了兩年才出國,雖然年紀大了一點,旁邊都是22-25的小毛頭讓我常常感慨歲月。不過因為我很多東西都學過了,像是看paper和程式工具,所以我相對有更多時間去做別的事情和參加課外活動,如果我大學一畢業就出國應該直接被課業和研究壓死在地上吧。
出國唸PhD會比較有危機意識,而且老實說,校名也有影響。會有危機意識是因為知道旁邊的同學們都是未來的競爭對手,別的不說,光英文能力就被屌打了,所以會比較有危機意識,知道未來工作競爭會多麼激烈。學校的名聲也有差,即使是同樣的研究,掛密西根大學和掛阿里不達大學,直接影響別人願不願意花時間看的意願,特別是對研究生和剛畢業的學生而言。這其實不大好,研究應該要是看內容而不是看人名和學校,不過現在一下還改不了,就要去善用自己名校的優勢。
台灣的未來我感到很憂心。我不打算討論低薪,房價,年金改革,健保,一例一休,環保,兩岸,前瞻計畫等問題,我想說的是,我看不到台灣人一起合作面對這些挑戰的情景。台灣的情勢很嚴峻,對內,我們有人口和產業轉型問題,對外,有越來越強的中國和一路發展的東南亞,台灣的相對優勢一直在降低。但是我們的政府和民眾,還是互相打來打去,最糟的是一直貼標籤,台灣人外省人,統派獨派,勞方資方,老人年輕人,同婚恐同,9.2覺青之類,很多人只看立場卻不去理性討論問題,國家一直在空轉,國人越來越不滿,看不到希望在哪,很慘。台灣是個相當均勻的社會,卻連互相合作一起處理問題都做不到,真的讓我很難過。
國際觀。常常聽到有人在強調國際視野,不過到底什麼叫國際觀?理想上,知道世界所有地方所有人的歷史,還不能只是官方版的歷史,是盡可能客觀的歷史,然後對現今發生的事和趨勢瞭如指掌。不過這實在是太難了,我覺得國際觀最基本的精神是,知道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用同理心去對待每個人,然後要有開放的心態。我一直很喜歡剛來的時候一堂介紹美國文化的演講,講者第一句話就說,今天所講的只是『普遍』來說的美國文化,美國很大,每個人個性和成長背景都不同,要視他們為獨立個體來對待,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以前常聽到美國大學生多有想法,美國教育教他們要探索自己,部分是事實,我遇過很有想法的大學生,也遇到在猶豫要不要唸碩士,煩惱和台灣大學生一樣的人。中國人也是,有渴望自由民主的中國人,也有讓共產黨做做看的人,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現在聽到美國人都怎樣怎樣,中國人都怎樣怎樣,台灣人怎樣怎樣,伊斯蘭教都怎樣怎樣,基督教都怎樣怎樣,我覺得沒什麼討論價值,因為部分人是,部分人不是,即使遇到100個說是的美國人,也不代表剩下三億人想法跟他們一模一樣,我們都是以管窺天,不要把所見所聞過度延伸了。
來美國這兩年,因為見識到很多新的事物,我好像多了點故事和經驗可以說,隱隱覺得自己也比較有自信。但我一直警惕自己,千萬不能自滿。真的不是出國就比較了不起,真的不是學歷高就比較了不起,真的不是錢賺比較多,有很多特別的人生經驗就比較了不起。到最後,還是看你對人處事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態度。我一直很佩服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都沒讀什麼書,也沒出過幾次國,沒什麼很酷的經驗,沒什麼名氣也沒賺很多錢,但他們在很辛苦的背景下成長,即使如此,還是擠出心力養育子女到我們這一代下一代,他們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即使再厲害,還是要謙卑,因為沒有人是絕對優劣的。
總結來說,我來美國唸書這兩年過得相當愉快,學到很多東西,也遇到很多挫折。在剩下的博士班日子,希望研究上有所突破,希望英文能力有所改善,希望身體保持健康,希望學到更多更多新東西,希望能找到另一半,希望日子過的很愉快,希望家人和朋友們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