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8發表於個人臉書)
Dr. Lois K. Sarno-Smith是我們系上2016年的PhD畢業生。她三年半拿到PhD,在她畢業的時候,有12篇paper,其中7篇是第一作者。但是,她畢業前就決定不繼續留在學術界,所以她畢業後去了一家新創公司iSpot TV當data scientist,做了一陣子以後跳到Microsoft Outlook Universal當data scientist直到現在。
她是2017年Ralph Baldwin Prize在我們系的得主 (https://sites.google.com/umich.edu/dailyplanet/archives/fall-2018-i-home/clasp-alumna-lois-k-sarno-smith-receives-ralph-baldwin-prize-in-astrophys),幾天前她回到系上給演講,講了她的歷程,為什麼唸PhD,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學術界,還有在iSpot TV和Outlook工作的經驗。
根據我演講聽到的內容還有她的blog,以下是我的筆記+腦補+心得。
她的blog,Experiment #6.1: Why I chose to leave Academia
http://www.innocentheroine.com/2016/06/experiment-61-why-i-chose-to-leave.html
ResearchGate - Lois K. Sarno-Smith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ois-Sarno-Smith
She is a Physicist - Lois K. Sarno-Smith
Dr. Lois K. Sarno-Smith是我們系上2016年的PhD畢業生。她三年半拿到PhD,在她畢業的時候,有12篇paper,其中7篇是第一作者。但是,她畢業前就決定不繼續留在學術界,所以她畢業後去了一家新創公司iSpot TV當data scientist,做了一陣子以後跳到Microsoft Outlook Universal當data scientist直到現在。
她是2017年Ralph Baldwin Prize在我們系的得主 (https://sites.google.com/umich.edu/dailyplanet/archives/fall-2018-i-home/clasp-alumna-lois-k-sarno-smith-receives-ralph-baldwin-prize-in-astrophys),幾天前她回到系上給演講,講了她的歷程,為什麼唸PhD,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學術界,還有在iSpot TV和Outlook工作的經驗。
根據我演講聽到的內容還有她的blog,以下是我的筆記+腦補+心得。
她的blog,Experiment #6.1: Why I chose to leave Academia
http://www.innocentheroine.com/2016/06/experiment-61-why-i-chose-to-leave.html
ResearchGate - Lois K. Sarno-Smith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ois-Sarno-Smith
She is a Physicist - Lois K. Sarno-Smith
http://www.sheisaphysicist.com/lois-keller-sarnosmith
-----
1. Graduate school
她想在一流大學當教授,所以來唸博士班。她非常非常認真的做研究,她的研究題目是分析一顆衛星上的儀器觀測資料,通常仔細分析一兩個儀器的資料就足夠拿一個PhD,但她幾乎分析了那顆衛星上的所有儀器。因此她發了很多篇paper,也去了很多地方做研究(像南非),她很喜歡做研究。
但是,努力工作和亮眼表現的背後,她一天強迫自己只睡4-5小時,她說她在唸PhD的時候一週至少哭四次,她的生活只有工作工作工作沒有其他生活,她發現自己過得不快樂。她有考慮畢業後不留在學術界,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跟她說千萬不要,妳一定會後悔,但是她還是決定畢業後離開學術界。時間軸上是畢業前兩年考慮要不要留在學術界,畢業前一年半下定決心離開。她參加了一個12週的data scientist課程,那也對她之後找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不要問我是哪個課程,我忘記了@@)
她決定離開學術界有三個理由:
留在學術界就是不停的工作,沒有停止的時候。她說當聖誕節前,家人們在樓下團聚聊天,她有一個paper deadline在聖誕夜,所以她沒辦法加入家人們的聊天,只能坐在二樓工作,因為要是她錯過那個deadline,可能會影響她發paper甚至當上教授的目標。而且,她發現如果自己沒在工作的話,她會有罪惡感或自責,她的興趣是騎自行車,但她要跟自己跟自己抗戰一番才能決定要不要離開一下工作去騎車,她不喜歡這樣。
她想自己決定在哪工作。一流大學或國家實驗室就是在那,基本上沒太多選擇,工作的話,移動的自由度會多出許多。
Space Sciences學術界基本上還是男性主導,她身為一位女性,在這樣的環境感到不大自在,比方說人們可能會問她為什麼會唸Space Sciences而不是其他領域; 她的工作場所只有幾位女性,其他大部分是男性,可能還有性騷擾的問題; 因為是女性,有些社交場合她不適合參加,比方說單獨跟一位男性同事或上司去酒吧喝酒閒聊,那是很好的聊天機會,可是她不適合參加。試想,兩位男性去酒吧喝酒聊天,人們可能會想就是一般的Men’s talk,但是假如她和一位男性同事單獨去酒吧,人們可能會覺得那是約會,而不是單純的社交閒聊,如果對方是上司的話,甚至有人會覺得她是不是別有用心。即使行的正坐得直,但是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因為她是女性就得面臨這些問題,讓她抓狂。
2. iSpot TV & Microsoft
她說她真的很喜歡她的工作。她工作基本上用的技能是跟她做研究時差不多,資料分析。做研究的獎賞是發表好的paper,建立自己在領域的名聲,工作的獎賞是人們會稱讚和真正使用妳做出來的東西,而且有能力的人會被重視。工作過程當然不是完全順利,她剛到Microsoft因為上層溝通出問題所以同時有兩個老闆,她又跟那兩個老闆不甚合,所以換部門。在Microsoft也同樣遇到男性主導的職場問題,但換部門時該部門的主管特別找幾位上層的女性來說服她留下來,讓她覺得很被重視。工作當然有其他鳥事,像是人跟人之間的政治和其他蠢事,不過那些都是小事。她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又可以睡8-9小時,也可以維持自己騎自行車的興趣。
3. Make decisions and others
Lois從立志以當教授為目標,唸PhD,後來決定離開學術界,去iSpot TV工作,又換到Microsoft。她講了幾項當她做決定時的幾項考量點和想法:
1. Graduate school
她想在一流大學當教授,所以來唸博士班。她非常非常認真的做研究,她的研究題目是分析一顆衛星上的儀器觀測資料,通常仔細分析一兩個儀器的資料就足夠拿一個PhD,但她幾乎分析了那顆衛星上的所有儀器。因此她發了很多篇paper,也去了很多地方做研究(像南非),她很喜歡做研究。
但是,努力工作和亮眼表現的背後,她一天強迫自己只睡4-5小時,她說她在唸PhD的時候一週至少哭四次,她的生活只有工作工作工作沒有其他生活,她發現自己過得不快樂。她有考慮畢業後不留在學術界,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跟她說千萬不要,妳一定會後悔,但是她還是決定畢業後離開學術界。時間軸上是畢業前兩年考慮要不要留在學術界,畢業前一年半下定決心離開。她參加了一個12週的data scientist課程,那也對她之後找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不要問我是哪個課程,我忘記了@@)
她決定離開學術界有三個理由:
留在學術界就是不停的工作,沒有停止的時候。她說當聖誕節前,家人們在樓下團聚聊天,她有一個paper deadline在聖誕夜,所以她沒辦法加入家人們的聊天,只能坐在二樓工作,因為要是她錯過那個deadline,可能會影響她發paper甚至當上教授的目標。而且,她發現如果自己沒在工作的話,她會有罪惡感或自責,她的興趣是騎自行車,但她要跟自己跟自己抗戰一番才能決定要不要離開一下工作去騎車,她不喜歡這樣。
她想自己決定在哪工作。一流大學或國家實驗室就是在那,基本上沒太多選擇,工作的話,移動的自由度會多出許多。
Space Sciences學術界基本上還是男性主導,她身為一位女性,在這樣的環境感到不大自在,比方說人們可能會問她為什麼會唸Space Sciences而不是其他領域; 她的工作場所只有幾位女性,其他大部分是男性,可能還有性騷擾的問題; 因為是女性,有些社交場合她不適合參加,比方說單獨跟一位男性同事或上司去酒吧喝酒閒聊,那是很好的聊天機會,可是她不適合參加。試想,兩位男性去酒吧喝酒聊天,人們可能會想就是一般的Men’s talk,但是假如她和一位男性同事單獨去酒吧,人們可能會覺得那是約會,而不是單純的社交閒聊,如果對方是上司的話,甚至有人會覺得她是不是別有用心。即使行的正坐得直,但是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因為她是女性就得面臨這些問題,讓她抓狂。
2. iSpot TV & Microsoft
她說她真的很喜歡她的工作。她工作基本上用的技能是跟她做研究時差不多,資料分析。做研究的獎賞是發表好的paper,建立自己在領域的名聲,工作的獎賞是人們會稱讚和真正使用妳做出來的東西,而且有能力的人會被重視。工作過程當然不是完全順利,她剛到Microsoft因為上層溝通出問題所以同時有兩個老闆,她又跟那兩個老闆不甚合,所以換部門。在Microsoft也同樣遇到男性主導的職場問題,但換部門時該部門的主管特別找幾位上層的女性來說服她留下來,讓她覺得很被重視。工作當然有其他鳥事,像是人跟人之間的政治和其他蠢事,不過那些都是小事。她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又可以睡8-9小時,也可以維持自己騎自行車的興趣。
3. Make decisions and others
Lois從立志以當教授為目標,唸PhD,後來決定離開學術界,去iSpot TV工作,又換到Microsoft。她講了幾項當她做決定時的幾項考量點和想法:
- 現在這樣快樂嗎?
- 不管做什麼決定,It will be okay
- 維持自己的興趣
- 當發現某些事不對勁時,那就是真的不對勁了
她說了一個美國學術界需要改變的事實,我覺得講得非常好,同樣的事情我覺得台灣也值得好好思考一下。她說應該要讓學術界更穩定一點,大家都很認真工作,但是研究經費會因為換個總統就大幅改變,比方說Trump上任後NASA和EPA的經費被砍了不少。應該要讓科學人員有穩定的環境工作,他們才能專心思考該做的事,而不是擔心明年後年還有沒有經費。台灣的話,就是退休金吧,退休金沒有保障的話,有點不容易吸引人才回去工作。
還有,學術界人就這麼幾個,很小。好處是大家彼此間都會互相認識,壞處是樹敵的後果很大,所以在人際關係上要小心謹慎,不過要是研究做到逆天的話橫著走也沒有人敢說話。業界的話,只要有能力,大家搶著要,重點是要有能力。
------
筆記完了,接下來來講自己的心得。
很多人都對現狀不滿意,都想改變,但真正肯付諸實行的人不多,因為有風險。Lois給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假如你手上有1000元,現在有兩個選項,1是直接給另一人300元,2是擲骰子決定要給那個人500元還是不要給,很多人可能會選2,因為1是直接少300,2至少有機會什麼都不給。另外一個比喻,假如你手上沒錢,有兩個選項,1是直接拿300元,2是擲骰子可能拿500元或什麼都沒有,很多人可能會選1,因為至少確保有300,選2的話可能會什麼都沒有。
面臨可能失去什麼的時候,人們會賭一把; 面臨可能得到什麼的時候,人們會保守一點。離開目前的情況也是一樣,因為對離開的結果不甚確定,說不定會更慘,那還是保守一點留在現狀好了,即使明知不大喜歡現狀也一樣。
Lois的案例,即使留在學術界我想她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很有機會到一流的大學,做一流的研究,但她正視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決定跳出學術界去工作,是很有勇氣又對自己負責的決定。她開玩笑說,不管做什麼決定總不會比她的博士班生活更糟吧。現在的她,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很喜歡自己的生活,她說,決定離開學界是她目前做過最重要,最好的決定 (this has been the single greatest decision of my life,greatest我翻成最重要,但我覺得最好也很貼切)
對現狀迷惘或是不滿的人來說,聽到有人下定決心離開,過得比現在更好的故事,是種激勵。但是,我一定要強調的是,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得到。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次,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得到。
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有天資差異,別人做得到的事情,自己不一定做得到。舉例來說,要是一個人很想離職,於是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認真準備,最後跳槽成功。另一個人也想效法,也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認真準備,最後失敗了。為什麼?因為第一個人說不定就是比較聰明,他花一小時準備的東西比第二個人花十小時的東西還多,這樣第二個人如何能複製第一個人的成功經驗?很多人都說努力勝過一切,但是事實上,有些東西是努力也得不到的。比方說要是我的目標是在奧運100米賽跑奪冠,我知道我再努力也不可能達到,因為身體素質比不上其他跑者。找工作或唸書也是一樣,有些事就是再努力也得不到,這就是事實,只能接受。
能做到的是,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不管做什麼事情, 一定都有喜歡的部分和討厭的部分,以我個人當兵的經驗,好的部分是台東很漂亮,每天能近距離看飛機很快樂,壞的部分就是做一堆蠢事,還有軍中的階級制度。不管做什麼,只要利大於弊(Z>B),就值得去做,只要B>Z,就要離開。但該如何找到自己的Z和B,只有真誠的跟自己對話才能找到。
這樣說有點自大,但我覺得能唸到博士班的人,運氣和才智比很多人都要好,所以面前一定有很多其他的路可走。我們是有選擇權的,是能選擇做什麼比較快樂的,這是特權,但就因為是特權,才要善用。
還有,學術界人就這麼幾個,很小。好處是大家彼此間都會互相認識,壞處是樹敵的後果很大,所以在人際關係上要小心謹慎,不過要是研究做到逆天的話橫著走也沒有人敢說話。業界的話,只要有能力,大家搶著要,重點是要有能力。
------
筆記完了,接下來來講自己的心得。
很多人都對現狀不滿意,都想改變,但真正肯付諸實行的人不多,因為有風險。Lois給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假如你手上有1000元,現在有兩個選項,1是直接給另一人300元,2是擲骰子決定要給那個人500元還是不要給,很多人可能會選2,因為1是直接少300,2至少有機會什麼都不給。另外一個比喻,假如你手上沒錢,有兩個選項,1是直接拿300元,2是擲骰子可能拿500元或什麼都沒有,很多人可能會選1,因為至少確保有300,選2的話可能會什麼都沒有。
面臨可能失去什麼的時候,人們會賭一把; 面臨可能得到什麼的時候,人們會保守一點。離開目前的情況也是一樣,因為對離開的結果不甚確定,說不定會更慘,那還是保守一點留在現狀好了,即使明知不大喜歡現狀也一樣。
Lois的案例,即使留在學術界我想她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很有機會到一流的大學,做一流的研究,但她正視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決定跳出學術界去工作,是很有勇氣又對自己負責的決定。她開玩笑說,不管做什麼決定總不會比她的博士班生活更糟吧。現在的她,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很喜歡自己的生活,她說,決定離開學界是她目前做過最重要,最好的決定 (this has been the single greatest decision of my life,greatest我翻成最重要,但我覺得最好也很貼切)
對現狀迷惘或是不滿的人來說,聽到有人下定決心離開,過得比現在更好的故事,是種激勵。但是,我一定要強調的是,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得到。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次,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得到。
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有天資差異,別人做得到的事情,自己不一定做得到。舉例來說,要是一個人很想離職,於是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認真準備,最後跳槽成功。另一個人也想效法,也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認真準備,最後失敗了。為什麼?因為第一個人說不定就是比較聰明,他花一小時準備的東西比第二個人花十小時的東西還多,這樣第二個人如何能複製第一個人的成功經驗?很多人都說努力勝過一切,但是事實上,有些東西是努力也得不到的。比方說要是我的目標是在奧運100米賽跑奪冠,我知道我再努力也不可能達到,因為身體素質比不上其他跑者。找工作或唸書也是一樣,有些事就是再努力也得不到,這就是事實,只能接受。
能做到的是,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不管做什麼事情, 一定都有喜歡的部分和討厭的部分,以我個人當兵的經驗,好的部分是台東很漂亮,每天能近距離看飛機很快樂,壞的部分就是做一堆蠢事,還有軍中的階級制度。不管做什麼,只要利大於弊(Z>B),就值得去做,只要B>Z,就要離開。但該如何找到自己的Z和B,只有真誠的跟自己對話才能找到。
這樣說有點自大,但我覺得能唸到博士班的人,運氣和才智比很多人都要好,所以面前一定有很多其他的路可走。我們是有選擇權的,是能選擇做什麼比較快樂的,這是特權,但就因為是特權,才要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