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Gustaf Rossby: Part 3 - 美國氣象局 & 建立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

 [Carl-Gustaf Rossby: Part 3 - 美國氣象局 & 建立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

瑞典裔美籍氣象學家Carl-Gustaf Rossby (1898-1957),是現代氣象學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Rossby系列文第三篇,來講他從瑞典到美國的頭兩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在美國氣象局,他來宣傳Bergen的極鋒理論和氣團分析方法,以及建造旋轉槽實驗。雖然這兩個工作以失敗告終,但Rossby在氣象局認識了一生的朋友,Francis Reichelderfer,也開始在美國氣象界展露頭角。第二份工作在Guggenheim基金會,適逢當時商用航空的發展以至對航空氣象的需求,Rossby規劃建立加州奧克蘭-洛杉磯航線上的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並取得巨大的成功。這也預見了他職涯中不斷建立新事物的成就,例如成立氣象學程和研究單位。


Rossby來到美國短短兩年,30歲的年紀,就已經建立起他在美國氣象學界的聲望。而且,他那時的工作偏氣象作業性質,他最知名的對氣象理論上的貢獻還在後頭。


Rossby系列文前兩篇


Carl-Gustaf Rossby: Part 1 - 簡介, https://yihsuanchen-journey.blogspot.com/2021/12/carl-gustaf-rossby-part-1.html


Carl-Gustaf Rossby: Part 2 - 少年時代, https://yihsuanchen-journey.blogspot.com/2023/06/carl-gustaf-rossby-part-2.html



*Rossby在美國氣象局的工作



1926年,27歲的Rossby申請到American-Scandinavia Foundation的一年獎學金,渡過大西洋來到美國氣象局 (U.S. Weather Bureau)。Rossby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動力氣象 (“to study dynamic meteorology problems"; Mundebo 1997),以及研究能否把挪威Bergen氣象學派提倡的極鋒理論和氣團分析的知識拿來分析美國的天氣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lar front theory to American weather."; Byers 1960)。Rossby算是Bergen的第三位傳教士,前兩位是1922年在Bergen學習歸國的美國人Anne Louise Beck,和1924年Bergen氣象學派初始成員之一的Jacob Bjerknes。


當時美國氣象局主要用傳統的天氣圖分析來做天氣預報,Rossbyb認為那樣的方法已經過時,而且沒有包含Bergen提出的新方法。Rossby給了一些課程來介紹Bergen的極鋒理論和氣團分析方法,並強調這些方法在美國天氣預報的潛力應用,但美國氣象局對這些新方法興致缺缺甚至到反對的態度,認為這些新方法趕不上每天兩次天氣預報的作業需求。活力充沛的Rossby對氣象局的行政業務像回電話、寫信、長官交辦事項等也是興趣缺缺,於是,Rossby就被丟到氣象局圖書館的一個小角落 (Bates 1989)。


被丟到小角落的Rossby,開始仔細的研究大氣紊流,並寫了三篇文章,後來發表在Monthly Weather Review上 (Byers 1960):


  1. C.-G. Rossby (1926).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eddy energy, Monthly Weather Review, 54, 8, 321-332, https://doi.org/10.1175/1520-0493(1926)54<321:TVDOAE>2.0.CO;2

  2. C.-G. Rossby (1927). Convection in the free atmosphere and over a heated surface, Monthly Weather Review, 55, 1, 1-5, https://journals.ametsoc.org/downloadpdf/journals/mwre/55/1/1520-0493_1927_55_1_citfaa_2_0_co_2.pdf

  3. C.-G. Rossby (1927). The theory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an historical resume and an outlook, Monthly Weather Review, 55, 1, 6-10, https://doi.org/10.1175/1520-0493(1927)55<6:TTOATH>2.0.CO;2


在氣象局裡,Rossby還和一些工程師嘗試去建造一個旋轉槽 (rotating tank) 來研究大氣運動,Rossby的理由和構想可以參照他1926年的文章:C.-G. Rossby (1926). On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of atmospheric motion aeans of model experiments, Monthly Weather Review, 54, 6, 237-241, https://doi.org/10.1175/1520-0493(1926)54<237:OTSOPO>2.0.CO;2.




Rossby會想建造旋轉槽應該是受到奧地利氣象學家 Felix Maria von Exner-Ewarten (1876-1930) 的啟發。Exner在1917年出版的經典教科書Dynamische Meteorologie (Dynamical Meteorology)第二版中,描述一個轉盤實驗 (dishpan experiments)。盤子裡頭裝滿水,盤子中央有個圓柱筒,裡頭放滿冰塊,代表極區; 盤子邊緣加熱,代表赤道。當盤子旋轉時,裡頭的流體顯現出繞極的波動特徵。轉盤實驗大概如這個影片所示:MIT - Weather in a tank, https://youtu.be/uWdKVpQ94Ns?t=166 (約從2:45秒開始)。


題外話,計算位溫時所需要的參數П稱為Exner func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ner_function),就是以Felix Maria von Exner-Ewarten來命名的

Exner的生平可參考Encyclopedia - EXNER-EWARTEN, FELIX MARIA VON, https://www.encyclopedia.com/science/dictionaries-thesauruses-pictures-and-press-releases/exner-ewarten-felix-maria-von


Rossby想建一個直徑兩公尺的旋轉槽,槽的高度遠小於直徑,這樣近似二維的轉盤就像是地球的大氣層。旋轉槽裡頭放不同密度的流體,以不同顏色來表示。Rossby希望透過旋轉槽實驗,配上無因次分析 (nondimensional analysis),從理論上來研究大氣運動 (Fleming 2016, p81)。可惜的是,因為一些技術上的困難,Rossby的旋轉槽並沒有建立成功。要等到20多年後,Rossby在芝加哥大學才成功建立他想要的旋轉槽,這對了解大氣運動有巨大貢獻。



*Rossby和Francis “Reich” Reichelderfer



Dr. Francis W. Reichelderfer in 1940. Source: NOAA, https://celebrating200years.noaa.gov/historymakers/Reichelderfer/reichelderfer650.html


Rossby在氣象局期間,認識他一生的朋友,Francis “Reich” Reichelderfer (1895-1983)。


Reich出生於印第安納,半工半讀在1917年拿到西北大學化工學士,畢業後加入海軍。當時正逢一次世界大戰,海軍送他去MIT受短期訓練,他選了氣象學訓練 (Namias 1991)。結訓後他被派到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的海軍基地,負責簡報天氣狀況給反潛機飛行員。他覺得需要更多的氣象訓練,於是又去Harvard's Blue Hil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受訓。後來,他想成為飛行員,也順利通過訓練成為海軍的飛行員。


Reich在飛行任務中,清楚認識到天氣預報的重要性對飛行員來說是生與死的區別。在一次飛行任務中,Reich的雙引擎轟炸機遭遇一個天氣預報沒有提到的強烈颮線,那個颮線強到友機飛行員Billy Mitchell必須在沙灘上迫降以免飛機解體 (Bates 1989)。當時海軍氣象局和Reich做天氣預報是使用1885年的Abercromby-Weather Bureau cyclonic model (我查不到這是什麼東西),裡頭完全沒有颮線。他向海軍高層抱怨,他朋友寄給他一篇Jacob Bjerknes在1919年發表的經典文章” On the Structure of Moving Cyclones”,他才首次接觸到Bergen的方法,並自學使用Bergen方法來分析鋒面系統並做預報 (Bates 1989)。他還將他做的許多分析寫成一份較完整的報告,現在稱為The Reichelderfer Papers,收藏於美國氣象協會的總部 (Namias 1991)。


因為Reich在氣象和航空的經驗,他在1922-1928年擔任海軍氣象主任 (Chief of Navy Aerology),工作地點在美國氣象局,因此認識了Rossby。


Reich比Rossby大四歲,他們兩人是當時美國氣象局極少數對Bergen和氣象學新方法的倡議者 (“We [Rossby and Reich] were about the only ‘activists‘ in the ‘new meteorology’”; Bates 1989)。還有因為Reich主要是自學Bergen方法,遇到實際在Bergen工作過的Rossby,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兩個人也時常討論 (Bates 1989)。


當時Rossby的獎學金快到期了,美國氣象局似乎沒有打算留下他,要是沒有其他金援和合理緣由,Rossby就必須返回瑞典。Reich知道Rossby的情狀,就介紹他給Harry Guggenheim認識 (Bates 1989)。Harry當時是Danial Guggenheim Fund for the Promotion of Arronautics的主席,這個基金的目標在提升航空學的知識,促進商用航空產業的發展,希望提供安全、可靠、廣泛接受的空運服務 (Fleming 2016, p83)。Harry對Rossby提議從氣象角度改進航空學的方針印象深刻,也願意繼續資助他留在美國氣象局工作,來研究如何改進航空天氣預報。美國氣象局那邊也沒有異議,於是Rossby就繼續留在美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當時氣象局長C. F. Marvin寫給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的信 (Persson and  Phillips 2001, Appendix),希望Rossby能在美國多留一陣 。


Reich和Rossby的緣分還不只於此。Rossby花了一兩年差不多建立起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的雛型後,當時Guggenheim基金會想在MIT成立氣象學學程,Reich和許多人推薦Rossby去MIT,於是Rossby就去了,建立美國第一個氣象學系,並在MIT待了10年之久。1938年,剛接任美國氣象局局長的Reich邀請Rossby回到氣象局擔任副局長,負責研究和教育任務。他們提供獎學金給氣象局的員工,鼓勵他們去學校進修和進行科學研究 (Namias 1991)。不久後二戰爆發,Reich和Rossby在幾所大學建立軍用氣象人員訓練課程,訓練出幾千位軍用氣象人員,少部分在戰後繼續投入氣象研究。


Reich擔任美國氣象局長長達25年 (1938-1963),尤其是歷經了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他任職期間,大力推動數值天氣預報、雷達、衛星、種雲、劇烈天氣等研究,也協助成立了世界氣象組織,並於1951年擔任首任會長。他和Rossby是美國近代氣象學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一生的朋友。


想多了解Riech的生平和成就,可以參考Jerome Namias (1991) 所寫的傳記、wiki - Francis Reichelderfer、Bates (1989)在講Riech和Rossby在1926-40的時期、以及NOAA兩百週年的十大人物中對Riech的簡介 (https://celebrating200years.noaa.gov/historymakers/Reichelderfer/welcome.html)。美國氣象協會有設立The Francis W. Reichelderfer Award,來表彰在氣象作業領域的傑出貢獻。



*Rossby建立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



在講Rossby在航空氣象的工作前,先簡單回顧當時的時空背景。


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再過十多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時已有飛機投入戰場。戰後,軍方加緊研發飛機,民用飛機大約於192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1926年,美國政府通過世界上第一部規管航空公司的法律,The Air Commerce Act,其中指示氣象局要改進天氣預報讓飛行更安全和更有效率。同年,Danial Guggenheim Fund for the Promotion of Arronautics宣布投入250萬美金來促進商用航空產業的發展 (Fleming 2016, p83)。


1927年,美國飛行員Charles Lindbergh完成獨自駕機飛過大西洋的創舉。他從紐約出發,獨立一人飛到巴黎,花了33個半小時。這個創舉更加速商用航空的發展和熱潮,1920至30年代是航空史的重要年代。


在這樣商用航空開始發展的大環境下,在氣象局的Rossby幫忙提供天氣資料和分析給航空人員,如Richard Byrd和駕駛員Bernt Balchen橫跨大西洋的飛行 (Bates 1989)。然而,一些工作上的小事件讓氣象局跟Rossby徹底決裂 (Byers 1960)。其中一件是剛完成獨自飛行橫渡大西洋創舉的美國英雄Charles Lindbergh,接受墨西哥總統的邀請,計畫在12月中從華府飛到墨西哥市,Lindbergh私下請Rossby幫忙準備天氣預報。Rossby認為那一週天氣不適合飛行,Lindbergh於是在正式記者會上宣布計畫延後10天。這聽起來沒什麼,但報紙報導說氣象局的瑞典訪客Rossby提供天氣預報給美國英雄Lindbergh,並說Rossby是氣象局的首席氣象學家。這個報導讓當時氣象局長C. F. Marvin大為光火,從此禁止Rossby踏入氣象局,連Reich試圖緩頰都沒用 (Reichelderfer 1960; Fleming 2016, p84)。 之後,Rossby就全職在Guggenheim Fund工作。


1927年,Rossby成為剛成立的Guggenheim Interdeprtmental Committee on Aeronautical Meteorology的主席,委員會成員有美國氣象局代表Willis Gregg、美國陸軍代表William Blair、美國海軍代表Reich、美國商業部代表Thomas Chapman等人。這個委員會的任務是促進氣象和航空人員之間的合作,氣象人員提供更完善和更實用的資訊給航空人員。這個委員會也支持氣象科學的研究 (Bates 1989; Fleming 2016, p84)。


1928年,在Reich的強力建議下,Guggenheim資助建立加州奧克蘭-洛杉磯航線上的地面氣象站服務。這是條新航線,氣象局派了年輕氣象學家D. M. Little在航線上建了四個氣象站。這四個站用電報聯通,從早上6點到下午3點半,每一個半小時做一次觀測。這個觀測系統能偵測到航線上的惡劣天氣系統,但要是天氣系統是從別的地方移進航線的話,這個系統可能就失效 (Bates 1989)。


要解決這問題,Rossby認為需要多建一點地面站來涵蓋足夠大的區域。在研究生Horace Byers和其他人的幫助下,他們增設了30個輔助氣象站,這些氣象站有些在加油站、有些在消防局、還有其他地點,因為如此,建這些輔助氣象站並沒花太多錢。Rossby也建議航空公司聘請自己的氣象學家,而不是打電話去問氣象局天氣如何。航空公司聽進Rossby的建議,1929年UCLA畢業生Joseph J. George成為第一位航空公司裡頭的氣象學家 (Bates 1989)。


Rossby規劃建立的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很快啟用,他也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來記錄規劃理念 (Rossby 1928)。這個系統成為其他航線建立氣象觀測系統的模板,並擴展到全美國。


這個航空氣象觀測系統的建造工作對Rossby的未來職涯有重大的影響。這是他第一個主導的計畫,並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也預見了他日後在建立新事物的成就 (“This was Rossby's first significant organizing job, and the successful way in which he handled it foretold the later organizing and promoting successes of his career.”; Byers 1960)。例如,訓練軍用氣象人員的學程、MIT氣象學學程、芝加哥大學氣象學系、Swedish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Institute等。



*Rossby的下一站:MIT



Rossby來美國兩年,30歲的年紀,就已經建立起他在美國氣象學界的聲望。他當時的工作還偏氣象作業性質,他最知名的對大氣理論上的貢獻還在後頭 (“...Rossby was an established figure in American meteorology. But, it must be emphasized, this was not because of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Phillps 1998)。


系列文下一篇預計介紹Rossby在MIT的經歷,尤其是他在MIT建立美國第一個氣象學學程的故事,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Bates, C. C. (1989). The Formative Rossby-Reichelderfer Period in American Meteorology, 1926–40.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4(4), 593–603. https://doi.org/10.1175/1520-0434(1989)004<0593:TFRRPI>2.0.CO;2


Byers, H., (1960). Carl-Gustaf Arvid Rossby 1898-1957,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memoir-pdfs/rossby-carl-gustaf.pdf


Fleming, James R. (2016). Inventing Atmospheric Science: Bjerknes, Rossby, Wexler,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Meteorology, The MIT Press

https://mitpress.mit.edu/books/inventing-atmospheric-science


Persson, A., & Phillips, N. (2001). C.-G. Rossby’s Experience and Interest in Weather Forecasting.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82(9), 2021–2026. https://doi.org/10.1175/1520-0477(2001)082<2021:CAACST>2.3.CO;2


Phillips, N. A. (1998). Carl-Gustaf Rossby: His Times, Personality, and Action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79(6), 1097–1112. https://doi.org/10.1175/1520-0477(1998)079<1097:CGRHTP>2.0.CO;2


Namias, Jerome (1991). "Francis W. Reichelderfer 1895-1983, A Biographical Memoir" (PD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eichelderfer, F. W. (1960). The atmosphere and the sea in motion. WMO Bulletin, July: 139-144.


Rossby, C.-G. (1928). Organization of weather service for safe flying on an airway. Trans.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17th Annual Safety Congress, Vol. 1, 675-686.


History Brief: Charles Lindbergh and the Spirit of St. Lou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pXkhomH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