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裔美籍氣象學家Carl-Gustaf Rossby (1898-1957),是現代氣象學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1926年從瑞典到美國氣象局工作,1928年離開氣象局去麻省理工學院 (MIT) 航空工程系新成立的氣象學學程當教授,直到1938年離開,在MIT待了11年。
Rossby在MIT總共指導了六位博士生 (表1),在地球科學和大氣科學領域都有非常高的成就。系列文Part 4.2,來簡述Rossby在MIT指導的學生,會主要著重在他們的歷程和學術貢獻。
對Rossby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https://yihsuanchen-journey.blogspot.com/search/label/Carl-Gustaf%20Rossby:
Carl-Gustaf Rossby: Part 0 - Rossby’s mentorship
Carl-Gustaf Rossby: Part 1 - 簡介
Carl-Gustaf Rossby: Part 2 - 少年時代
Carl-Gustaf Rossby: Part 3 - 美國氣象局 & 建立航空氣象地面觀測網
Carl-Gustaf Rossby: Part 4 - MIT時期
Carl-Gustaf Rossby: Part 5 - 二戰期間
Carl-Gustaf Rossby: Part 6.1 - 芝加哥大學氣象研究所的成立
Carl-Gustaf Rossby: Part 6.2 - 芝加哥的學生
Carl-Gustaf Rossby: Part 7.1 - 重返瑞典
Carl-Gustaf Rossby: Part 7.2 - 瑞典的學生
Carl-Gustaf Rossby: Part 8.1 - 當前氣象學面臨的問題:輻射收支、二氧化碳和碳循環、水循環
Carl-Gustaf Rossby: Part 8.2 - 當前氣象學面臨的問題:大氣環流、鋒面
Carl-Gustaf Rossby: Part 8.3 - 當前氣象學面臨的問題:天氣預報
Carl-Gustaf Rossby: Part 8.4 - 當前氣象學面臨的問題:物質如何被大氣傳送
Carl-Gustaf Rossby: Part 8.5 - 當前氣象學面臨的問題:嘗試控制大氣
▋ Chaim Pekeris (1908 - 1993)
Chaim Pekeris (1908 - 1993). Credit: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read/11172/chapter/14
Chaim Pekeris的簡介主要根據這幾篇文章:
“Chaim Leib Pekeri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Biographical Memoirs: Volume 85.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read/11172/chapter/14
Gillis, J. (1995). Chaim L. Pekeris (15 June 1908-25 February 1993).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 139, No. 2, pp. 178-181. https://www.jstor.org/stable/987265
1908 - 1993 Chaim Leib Pekeris,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https://www.weizmann.ac.il/math/in-memoriam
Chaim Pekeris是出生於立陶宛的猶太人,少年時代就才華過人,包括16歲時在他的高中教數學和指導14歲的男孩準備猶太成年禮 (Bar Mitzvah)。許多人鼓勵他成為猶太法典學家和法學家 (Talmudic scholar and a rabbi),但他和他父母都拒絕了。Pekeris有一位叔叔移民美國,是很成功的傢俱商人,在他的幫助下,Pekeris和他兩個弟弟移民美國並繼續求學。
1925年,Pekeris進入MIT,一開始主修數學,但後來轉向氣象學,於1929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畢業後Pekeris繼續留在MIT跟Rossby攻讀氣象學博士,於1933年獲得博士學位,是Rossby第一位博士畢業生。博士畢業後他去MIT地質系當助理地球物理學家,在1934年底發表了一篇關於地震學中逆邊界問題的論文。自此之後,Pekeris的研究興趣轉到地球物理,很快在理論地球物理領域做出卓越的研究成果並建立起學術聲望,於1936年晉升為MIT的副地球物理學家。
在二戰期間 (1941-1945),Pekeris在哥倫比亞大學哈德遜實驗室 (Hudson Laboratori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參與軍事方面的研究,專門研究聲學脈衝與波的傳播。由於他在戰時的豐碩研究成果,戰後不久美國海軍授予他名譽海軍上將的稱號,以表彰他的貢獻。二戰結束以後,Pekeris繼續留在哈德遜實驗室並擔任數學物理組的主任 (1945-1950),同時也在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有一個職位。
二戰結束後,猶太人希望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即現在的以色列),當時在美國和加拿大支持以色列建國的人士——其中包括 Pekeris——想方設法把戰後流入市場的大量軍事設備秘密運到巴勒斯坦交以色列建國軍隊。1948 年以色列建國,首任總統哈伊姆・魏茲曼 (Chaim Weizmann),邀請Pekeris加入魏茲曼科學研究所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並創建應用數學系。
Pekeris向魏茲曼研究所提出一個要求:在研究所建造一台數位電腦,類似於他曾經在普林斯頓參與研發的機型,研究所也同意了。1950年Pekeris去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工作,並找了兩位普林斯頓的同事Estrin和Ephraim Frei一起加入這個計劃。Pekeris在那邊工作直到1973年屆齡退休。
Pekeris在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建立的數位電腦被命名為 WEIZAC (WEIZmann Automatic Computer),於1954至1955年間建造完成。WEIZAC主要基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位電腦的設計概念,建造的表面理由是進行科學研究計算,尤其是對偉大法國科學家Pierre-Simon Laplace提出的地球海洋潮汐方程 (Laplace Tidal Equations) 進行求解。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快兩百年,直到Pekeris和他的學生藉由使用WEIZAC才解決。WEIZAC也把數位電腦的研究和應用從美國和歐洲帶到以色列,以及培養電腦硬體、軟體與計算方法的人才,是早期科學技術轉移的成功典範之一。
此外,Pekeris還組織與管理以色列的第一次地球物理勘測,最終促成了在赫列茲 (Heletz) 地區發現石油。他還進一步推動了石油研究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Institute of Petroleum Research and Geophysics) 的成立。
Pekeris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包括非線性流體力學、無線電波和聲波的傳播、地震波、多電子原子的電子能級、海洋潮汐等。他主要從應用數學的角度出發,利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他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貢獻有:1) 爆炸聲波在淺水中的傳播,這對後來的分散性地震波傳播研究有重要啟發; 2) 圓管內流體穩定度,並提出關鍵雷諾數 (critical reynolds number) 的數學推導; 3) 雙電子原子基態。
Pekeris獲得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1972年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74年獲得被譽為「地質學界諾貝爾獎」的維特勒森獎 (Vetlesen Prize)。
據他的多年友人J. Gillis觀察,Pekeris總是先鎖定某個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專注持續的工作,直到他確信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然後他再轉到下一個選定的研究課題。他有種固執而專注的精神。一旦他認定某件事對科學進步至關重要,那麼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設法完成它,絕不動搖。
▋ Horace Byers (1906-1998)
Horace Byers (1906-1998). Credit: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read/10169/chapter/5#33
Horace Byers的簡介在系列文 Part 6.1 - 芝加哥大學氣象研究所的成立,這邊簡單整理,有興趣請參考Part 6.1以及該文中的參考資料。
Byers大學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他那時對氣象學很感興趣,也擔任學校的氣象觀測員。在他大三時,Rossby在尋找氣象助理來協助建立加州奧克蘭-洛杉磯航線的氣象服務,Byers去應徵這個工作,開啟了兩人未來長久的合作夥伴關係。任務結束後,Byers回到學校,Rossby去MIT當教授。
Byers於1929年拿到柏克萊地理學學士,畢業後申請到Danial Guggenheim Fund的獎學金,去MIT跟Rossby和Hurd Willett唸氣象學碩士,於1932年畢業。當時美國經濟蕭條,氣象相關的工作很難找,他先去加州的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當研究助理,後來去Transcontinental and Western Airways, Inc.工作,把鋒面和氣團分析的知識教給飛行人員。
Byers後來申請到MIT的獎學金,於1934年回到MIT攻讀氣象學博士,1935年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Byers去華盛頓DC的美國氣象局工作,擔任剛成立的氣團分析部門 (Air Mass Analysis Section) 的負責人,發展以極鋒理論和氣團分析為主的天氣預報新方法,以及將這些新方法教給氣象局的員工。1939年,美國氣象局決定在芝加哥建立訓練機構,Byers自願調往芝加哥。
Byers在芝加哥氣象局感到越來越無聊,想起Rossby曾經提到美國中西部的學校應該也要有氣象學課程,他認為芝加哥大學是個好選擇。Byers不知道該怎麼聯繫芝加哥大學,於是直接打電話到物理系,系主任Henry Gale邀請Byers來系上演講,並介紹他認識副校長Emery Filbey和物理科學院長Arthur Compton。Filbey和Compton認為學校成立氣象學程的話能對二戰和國防做出重要貢獻,並說服大商人Sewell Avery捐贈1.5萬美金,氣象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順利成立。
Byers強力推薦Rossby擔任氣象研究所的所長,他自己被聘為副教授兼氣象研究所執行秘書,在芝加哥大學待了26年 (1940-1965,於1948-1960擔任系主任)。Byers後來到Texas A&M擔任新成立的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Dean of College of Geosciences),並在1968年擔任該校的學術副校長,於1974年退休。
Byers在航空氣象、綜觀天氣分析、強烈對流、雲物理、和人工干預天氣等領域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也獲得許多獎項。他最著名的研究貢獻之一是組織和領導1946-47年在佛羅里達州和俄亥俄州進行的Thunderstorm Project,這是首次研究雷暴內部結構和氣流運動,提出了雷雨胞的概念、強烈下沉氣流對雷雨胞發展的重要性、雷達的重要性和應用等。
Byers也積極參與大氣科學社群活動,他1947-1950年擔任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長、1951-53年擔任美國氣象協會會長、1954-60年擔任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IAMAP) 副會長、1960-63年擔任IAMAP會長,對1957-58的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有重大貢獻,這些大型國際合作計畫為後來的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奠下良好基礎。此外,他對NCAR/UCAR的成立貢獻良多。
▋ Raymond Montgomery (1910-1988)
(網路上找不到Raymond Montgomery的照片)
Raymond Montgomery的介紹主要這篇文章:Papers of Raymond B. Montgomery, 1928-1988. MC-30, "Folder Name." Data Library and Archive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https://dlaweb.whoi.edu/PHP/FAID/faids_files/MC-30_Montgomery.html
Raymond Montgomery於1932年在哈佛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他還參與了1931年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 首艘海洋研究船R/V Atlantis的首航,是船上的四位科學家之一。Montgomery畢業後去MIT讀研究所,1934年獲得理學碩士,1938年獲得海洋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Montgomery去WHOI擔任海洋學家 (1938-1942),後來去了幾個不同的單位工作,但一直維持WHOI的職位。他曾擔任紐約大學氣象學教授 (1943-1944)、MIT的研究人員、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訪問教授 (1948)、布朗大學教授 (1949-1954)、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海洋學教授 (1954-1975)。
Montgomery有廣泛的研究興趣,包括赤道洋流、大氣與海洋邊界層中的湍流、蒸發以及霧的形成等。他是最早使用等熵分析 (isentropic analysis) 的科學家之一,並發展相關的分析技術與應用,他也透過溫度與鹽度的泰勒圖 (Taylor diagram) 成功展示了如何從水文觀測站數據中獲取關於海洋循環的資訊。Montgomery最著名的研究貢獻可能是與Townsend Cromwell和E. D. Shoup發現了太平洋的赤道下層流 (Cromwell et al. 1954: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in Pacific Ocean Revealed by New Method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9.3097.6)。
▋ Harry Seiweli (??)
網路上找不到Harry Seiweli的相關資料。
▋ Ritchie Simmers (1905-1984)
Ritchie Simmers (1905-1984). Credit: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https://digitalnz.org/records/37393448
網路上關於 Ritchie Simmers 的資料很少,我只找到以下幾個:
“Simmers, Ritchie Gibson,1905-1984”, National Library of New Zealand, https://natlib.govt.nz/records/22540268
Gibbs, W. J (1999). “A Very Special Family: Memories of the Bureau of Meteorology 1946 to 1962”, Metarch Papers, No. 13 May 1999, Bureau of Meteorology, https://www.austehc.unimelb.edu.au/fam/0830.html
Trove - RITCHIE GIBSON SIMMERS - BANZARE, ANTARCTICA, https://trove.nla.gov.au/list/117297
Ritchie Simmers在1929-1931年參與了由英國、澳洲、和紐西蘭聯合的南極觀測計畫 (British, Australian, New Zealand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 BANZARE),並留下珍貴的日記紀錄 (Moffatt-Wood, Alex, (2011): "Who wouldn't come down here to see such sights as these!":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 and the diary of Ritchie Simmers; Shaughnessy, P. D., & Pharaoh, M. (2024).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wson and Simmers: the missing meteorological report of Ritchie Simmers from the BANZARE voyages of 1929–1931 in Antarctic waters)。
Simmers申請到Commonwealth Fund去MIT攻讀博士學位,於1938年畢業。他在1936年曾隨 Discovery II 號在南極海域執行任務 (Gibbs 1999)。他後來於1941-1962年擔任紐西蘭氣象局的助理主任 (Assistant Director of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New Zealand),並於1962-1965年擔任主任。
▋ Harry Wexler (1911-1962)
Harry Wexler (1911-1962). Credit: Wexler Papers, Library of Congress. Image source: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stories/magazine/manufacturing-the-weather/
Harry Wexler的簡介主要根據這幾篇文章:
Encyclopedia - Harry Wexler, https://www.encyclopedia.com/science/dictionaries-thesauruses-pictures-and-press-releases/wexler-harry
Chapman, S. (1965). Harry Wexler, 1911–1962, excellent and devoted student of our wonderful atmospher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46(5), 226–240. https://doi.org/10.1175/1520-0477-46.5.226
European Space Agency - Harry Wexler: Father of weather satellites, https://www.esa.int/About_Us/50_years_of_ESA/Harry_Wexler_Father_of_weather_satellites
James Fleming (2016). Inventing Atmospheric Science: Bjerknes, Rossby, Wexler,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Meteorology, MIT Press. Amazon link.
Harry Wexler大學就讀哈佛大學數學系,193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去MIT待了兩年,在跟隨Rossby、Hurd Willett、Bernhard Haurwitz學習氣象學。他同時也在藍山天文台 (Blue Hill Observatory) 擔任Charles Franklin Brooks的兼職研究助理。
1934年,Wexler去美國氣象局工作,開啟一生與氣象局的合作關係。他擔任過華盛頓DC和芝加哥的助理氣象學家,被指派開發氣團和鋒面分析的天氣預報技術,也還協助發展等熵分析 (isentropic analysis),這是Rossby十分喜愛的分析方法。
1937至1938 年間,在氣象局和美國農業部的資助下,Wexler回到MIT繼續深造氣象學,他主要的研究課題是大氣環流,並開發了展期與長期預報的相關技術。他於1938年在氣象局晉升為副氣象學家,於1939年獲得MIT博士學位。
二戰爆發後,美軍開始培訓氣象預報員 (可參考系列文 Part 5 - 二戰期間),Wexler被Rossby說服參與軍用氣象人員的培訓計畫。他1940年去芝加哥大學的軍用氣象人員訓練課程擔任助理氣象學教授,1941年回到氣象局繼續負責培訓與研究,並協助與國防相關的氣象準備工作。1942年他被美國陸軍任命為上尉,去密西根州大急流城 (Grand Rapids) 的陸軍航空學校擔任氣象學講師,在此期間他加入大學氣象委員會 (University Meteorological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負責協助軍方處理與氣象服務相關的事務,委員會主席是Rossby。1943年Wexler晉升為少校,在五角大廈的陸軍航空隊總部的氣象部門擔任研發主管,任務包括將氣象學更有效地應用於空中導航、轟炸彈道學、以及軍事行動的天氣預報。
1944年,飛行員Floyd Wood上校、Wexler少校、Frank Record中尉駕駛道格拉斯A-20 “Havoc”飛機衝入一個向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前進的颶風,這是首次科學研究性質的颶風偵察飛行任務。、Wexler在任務報告中描述所收集到的數據,並指出「該颶風雲系的主要部分是由暴風中心附近一個強勁但狹窄的上升氣流區域所形成,而在此區域之外則發現有下降氣流。」(Wexler, Harry (1945): The Structure of the September, 1944, Hurricane When Off Cape Henry, Virgini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6, 156–159.)
1946年,Wexler以中校軍階光榮退役後,回到美國氣象局,並擔任科學服務部門 ( Scientific Services Division) 主管。Wexler大力推動新技術的發展,例如進行對大氣化學成分如二氧化碳和臭氧的觀測、協助建立夏威夷的Mauna Loa Observatory、增加氣象雷達的建置、發展氣象衛星和探空火箭、推動數位電腦建置和數值天氣預報,他也支持對地球以外的行星大氣進行研究。
Wexler參與推動了三項氣象學史上的里程碑:國際地球物理年、氣象衛星升空、以及世界天氣監測網,以下分別做簡介。
*國際地球物理年 (1957-1958年)
國際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IGY) 是一項大規模的國際科學合作計畫,計畫宗旨是增進對地球的觀測與研究,涵蓋11個地球科學領域包括氣象學、冰河學、地震學、地磁學、海洋學、太陽活動、電離層等。這個計畫有將近70個國家參與,為期18個月 (1957年7月1日~1958年12月31日)。題外話,當時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有參與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府為了表達抗議而沒有參與國際地球物理年。
國際地球物理年是地球科學研究中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不只促進了全球對氣象學、地球物理學與太空科學的研究,還直接促成了南極條約的簽署,該條約要求將南極用於和平目的及科學研究。在氣象學方面,國際地球物理年為後來的氣象衛星計畫、全球天氣觀測計畫 (World Weather Watch) 奠定了基礎。
Wexler是美國國家委員會 (U.S. National Committee) 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氣象技術小組的成員,也在1955年被任命為美國南極探勘計畫的首席科學家。他在1957年發表的文章 (Meteorology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The Scientific Monthly, 84(3), 141–145. https://www.jstor.org/stable/21905),強調國際地球物理年將會擴大全球氣象觀測網絡、探索以往未曾探索的南極地區、以及應用新的衛星技術。這些工作將提升人類對地球大氣的知識,例如大氣環流、大氣化學成分、地球能量收支、大氣與海洋和高層大氣交互作用、人為活動對氣候和地球環境的影響等。
*氣象衛星升空
國際地球物理年很重要的一個研究項目是衛星觀測,在此之前還沒有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案例。美國、蘇聯、澳洲、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都在研發非軍事用途的火箭,希望在國際地球物理年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進行地球觀測研究。Wexler是美國氣象局推動火箭與衛星應用於氣象研究與業務的核心人物,在1954年他就寫了一篇文章概述太空研究在氣象學中的優勢,並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計畫構想 (Wexler, Harry, 1954: Observing the Weather from a Satellite Vehicle. J.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 13, 269–276.),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Sputnik-1),是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參與國際氣球物理年的科學家們為此感到振奮,是重大的科學進步。然而不久後,科學家們得知史普尼克1號是使用軍事洲際彈道導彈,而不是原先以為的非軍事用途火箭,而且蘇聯不公開史普尼克1號的設計細節或軌道參數。美國對史普尼克1號的未知以及衛星科技被蘇聯領先而備感壓力,甚至恐懼,因此加緊腳步研發衛星。三個多月後的1958年1月31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它們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1號」(Explorer 1),其中量測宇宙射線的儀器促成范艾倫輻射帶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 的發現。蘇聯和美國兩大強權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也開啟了美蘇之間的長達18年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
世界第一顆氣象衛星是 TIROS-1 (Television Infra-Red Observation Satellite),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於1960年4月1日發射。TIROS-1 搭載兩台電視攝影機和兩台錄影機,拍攝的影像會傳回地面接收站。雖然 TIROS-1 只運行了78天並回傳了 19,389 張有效圖像,但這是第一次從太空觀察全球雲層的形成與變化——例如鋒面雲帶和颱風,證明了氣象衛星的價值,為未來的衛星天氣觀測系統奠定了基礎。從 TIROS-1 升空後五年內美國發射一系列的 TIROS 衛星,1965年7月2日升空的 TIROS-10 飛行了730天。1970年代 NASA 將 TIROS 衛星任務轉移給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更名為TIROS-N/NOAA Program,後來屬於Joint Polar Satellite System。目前該任務運行的最新衛星是2022年11月10日升空的NOAA-21,預期任務壽命到2036年。WMO OSCAR: List of all Satellites 整理了過去、現在、到未來所有跟氣象與地球觀測任務有關的衛星。
TIROS 的成功是全球氣象學界的重要成就,後續的衛星計劃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規劃中。由於衛星觀測到的資料涵蓋全球,氣象學界認為衛星計劃需要跨國合作和協調。196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 1721 (XVI) 號決議:關於外太空和平利用的國際合作 (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1721 (XVI).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peaceful uses of outer space),建議所有會員國、世界氣象組織 (WMO)、及其他相關專門機構依據太空研究和科技的最新發展,透過國際合作來推動大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為全球帶來廣泛的利益。
當時美國和蘇聯的處於冷戰期間,美國任命 Wexler 為首席談判代表,負責跟蘇聯在氣象衛星的使用和合作方面進行討論,蘇聯的談判代表是氣象學家Viktor A. Bugaev。兩人共同發佈的報告促成了世界天氣監視網的成立,留待下一小節介紹。
隨著TIROS-1的升空以及氣象學界迎來首次衛星革命,Wexler幾乎將所有精力投入其中,包括自身的研究,還有組織各種國際和國內的委員會、研討會、座談會等,為衛星氣象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氣象衛星的發展和研究是十分精彩的故事。我只看了一些文章,僅供參考:
*世界天氣監視網 (World Weather Watch)
世界氣象組織 (WMO) 的世界天氣監視網 (World Weather Watch, WWW) 負責收集和處理全球氣象觀測數據,以及將這些數據分享給全世界,是 WMO 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世界天氣監視網始於1963年,因應當時迅速發展的氣象衛星以及聯合國大會第 1721 (XVI) 號決議。
Wexler為世界天氣監視網的實現做出關鍵貢獻,事實上,「世界天氣監視網」這個名稱就是他提議的。1962年,WMO發佈了由Wexler和蘇聯氣象學家Viktor A. Bugaev等人撰寫的報告《第一份關於大氣科學進展及其在外太空發展背景下的應用報告》(First Report on the Advance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light of Developments in Outer Space),該報告確定世界天氣監視網需要優先推動的三大關鍵領域: (1) 覆蓋全球的觀測數據、(2) 數據處理系統、(3) 全球通訊系統。這份報告還討論了廣泛的議題,包括天氣預報與氣候學及其應用、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性、人工干預天氣、以及氣象對水資源的重要性等。
這份報告也提供給聯合國大會及其他相關機構,並獲得高度讚譽。1962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 1802 (XVII) 號決議,作為第 1721 (XVI) 號決議的後續行動。隨後1963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氣象大會 (World Meteorological Congress) 批准成立世界天氣監視網,並設立發展基金,以及在 WMO 秘書處內設立規劃單位,負責計畫的規劃與推動。
可惜的是,Welxer啟動並參與的眾多研究計畫正要展翅高飛時,他卻不幸的離開人世。1962年8月11日,Wexler因心臟病驟然離世,得年51歲,無法親眼見到世界天氣監視網批准的那一天。
Wexler獲得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Department of Commerce Exceptional Service Medal (1958)、National Civil Service League Career Service Award (1956)、Carl-Gustaf Rossby Research Medal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n(1963) ,以及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Fellow (1956)、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 Fellow (1961)。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南極有座高山以他命名 (Mount Wexler),月球上的一個隕石坑也以他命名 (Wexler Crater)。歐洲太空總署尊稱他為氣象衛星之父 (Harry Wexler: Father of weather satellites)。
▋後記
這篇文章是在系列文《 Part 6.2 - 芝加哥的學生》 和 《Part 7.2 - 瑞典的學生》之後寫的,因為覺得都寫了Rossby在芝加哥和瑞典學生的故事,MIT的學生也不能省略掉。
寫這篇文章在Harry Wexler的部分花了最多時間,因為查了一些關於國際地球物理年、氣象衛星、和世界天氣監視網的資料。這三件事是氣象學史上的里程碑,也都跟氣象衛星成功升空和進展有關,不僅奠定了全球氣象觀測網絡和資訊處理交換的系統,也是極其成功的國際科學合作典範。
尤其當時在美蘇冷戰和太空競賽的時代背景下,科學家們排除萬難開啟氣象衛星研究的國際合作,實屬不易。如同蘇聯氣象學家Viktor A. Bugaev在與Wexler撰寫的報告中所說「發展 WWW [世界天氣監視網],確保任何國家都能獲取任何尺度的氣象資訊。」 (“to develop WWW [World Weather Watch] in such a way as to ensure that any country could receiv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n any scale.”; WMO - World Weather Watch)。